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直播电商从业人员等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迅速壮大。这一群体数量庞大、来源广泛,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如何通过党建引领这一新时代劳动者群体,不仅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笔者在深圳、上海、武汉、杭州、成都等多地调研发现,新就业群体的高度流动性使传统的基层党建模式难以覆盖。这些劳动者因工作地点和时间的灵活性,缺乏稳定的组织依托,导致党组织覆盖率较低,难以充分凝聚力量。一些地区建立了“骑手党支部”,但由于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工作时间不固定,党组织活动的参与度也较低,党建工作难以形成实质性影响。如何在流动性与组织化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党建工作的首要难题。
与此同时,平台企业在新就业群体中扮演着重要的管理角色,但其在党建工作中的定位却存在模糊性。一些平台企业作为经济主体,更多关注利润目标,其社会责任意识和党建参与度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缺乏主动性和资源投入。调研中发现,某网约车平台虽然设立了党组织,但因缺乏资源支持,党建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如何整合企业资源与党建需求,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党建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就业群体的利益诉求具有多元化特点,包括劳动权益保障、社会保障覆盖、职业发展机会以及社会认同感等。然而,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的服务供给未能针对特定群体的实际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有的地方虽然设立了“小哥驿站”,但服务内容局限于提供休息、充电等基础设施,未能有效解决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和职业发展问题。
尽管新就业群体高度依赖数字平台,但党建数字化赋能方面仍显不足。部分地方存在党建APP或微信小程序功能单一,缺乏互动性等问题,难以吸引新就业群体的广泛参与。党建工作在数据收集和分析中未能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导致对新就业群体的需求和痛点缺乏精准把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较低。数字化技术的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制约了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
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的工作亟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党组织的多方协同。然而,调研发现,多方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一些地方的政府与平台企业间缺乏畅通的沟通和利益协调机制,社会组织在党建工作中的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难以形成合力。如何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任务。
据此,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的关键,在于平衡其流动性与组织化,创新组织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灵活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实现党员管理和活动组织,同时依托驿站等线下服务场所,打造具有归属感的“红色共同体”,提升党建覆盖力和参与度。推动平台企业深度参与是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将党建融入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设立专职党建部门,推动平台企业在劳动权益保障、职业发展支持等方面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以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供给,针对劳动权益、职业发展、心理支持等提供精准服务,增强新就业群体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同时,强化数字赋能,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需求,完善智能化党建平台,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吸引力。构建多方协同治理机制,进一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深圳大学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