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 | 李世瑶:博士返乡描绘家乡“新景”

“我们合作社种植的红色奶油草莓、粉色的玫瑰香草莓以及水蜜桃味的白草莓具有产量高、品质好、早熟的特点,还有入口即化的冰激凌西瓜、花青素含量很高的紫玉米等特色农产品,很受老百姓的喜欢。”全国人大代表、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世瑶说。

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的李世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乡创业,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成立了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致力于研究、示范和推广山地高效农业技术及模式,带动周边群众上千人次就业务工。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让家乡群众认同他的观念尤为不易。“要带着大家干,就要做给大家看。”李世瑶通过一次又一次亲身示范,让老百姓看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好处。

平均海拔1600米以上的中箐村,历来以种植玉米为主。每年10月,玉米收获后,土地就一直闲置到第二年开春,不仅玉米产量低,土地利用率也低。为了改变家乡的传统种植方式,李世瑶决定从良种良法着手,这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7年,他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冬小麦良种“西农979”,种植在自家的一亩试验田里。第二年5月,这一亩地收获了300多公斤小麦,相较传统品种、传统耕作方式增产100多公斤。随后再种植夏玉米,由于耕作方式进一步改良,轮作的玉米也获得了丰收,和传统种植模式相比,相当于“额外”收获了一季小麦。吃着这些小麦做成的面条,乡亲们都对李世瑶刮目相看。

李世瑶认为,现代农业不仅要提高产量,还要提高品质,否则就难以走向市场。2020年秋季,他偶然发现一株不一样的玉米,秆茎略高,颗粒饱满,口感比本地品种更糯一些。他判断这是自然杂交形成的品种,便特意留下种子扩大繁育。第二年,试种的几百株玉米比别的玉米成熟得早,而且口感好,因而深受市场认可。2022年,合作社又引进20个草莓新品种、18个鲜食玉米新品种、13个籽粒玉米新品种、3个冬小麦新品种和2个大豆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希望筛选出更有市场价值、更适宜六盘水土壤及气候的作物新品种,为乡亲们发展种植业提供参考。

如今,在六盘水的这个小山村,科技为传统农业赋能正变成一场生动实践。经李世瑶研究推广,“夏玉米+冬小麦”的轮作模式已被村民广泛接受,并推广到周边安顺市的普定县;“糯玉米+秋洋芋”的种植模式,也在中箐村及附近村广泛推广开来。李世瑶说,他最欣慰的就是新的种植模式被村民接受,选育的新品种为乡亲们带来更高收益。

李世瑶感言道:“我将进一步立足本职岗位,结合专业特长,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及示范带动作用,以农业社会化服务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助农增收等方面多做探索和努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将重点关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等方面的问题。

(责编:王海璐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