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撑 平台赋能 项目驱动 宣传助力

培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近年来,重庆市黔江区围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政策支撑、平台赋能、项目驱动、宣传助力”四维驱动,同向发力,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规模持续扩大,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人才支撑。

政策支撑,夯实基础

“以前社区工作者待遇缺乏保障,导致人员流动性强,而且在面对各类问题时,专业知识和群众工作方法欠缺,很难让群众满意。现在每年都组织集中培训和学习,工资待遇也有了保障,考证还有奖励拿,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黔江区蓬东乡蓬勃社区党总支书记王帮扬感慨道。

黔江区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纳入全区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素质能力、专业技能、学历层次三大提升行动,分级分类组织社区工作者等相关领域人员培训1800余人次,并向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驻村(社区)干部236名。

黔江区还出台了激励办法,将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新招录社区工作者的优先条件;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者给予一次性奖励;建立社区工作者待遇保障体系,连续5年动态调整固定补贴标准,落实乡镇工作补贴,面向社区工作者招录机关事业单位人员18人。

平台赋能,拓展空间

向业武是黔江区石会镇的一名志愿者,2021年,他申请注册了重庆市黔江区好心情公益服务中心,在初期办公选址和开展项目服务时一度陷入发展困局。黔江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了解其困难后,依托自身资源,主动为他提供相关服务。

向业武的经历是黔江区积极服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缩影。黔江区依托区救助站、残疾人集中供养中心,设立黔江区社会工作指导中心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通过购买服务,成功孵化区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14家,培育社会组织23个,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767名。全区累计组织发动1764家社区社会组织、12万余名志愿者开展关爱“一老一小一残”和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活动。

为加强管理,黔江区还自主研发上线了“社工黔行”信息管理平台,运用数字化管理方法,从人员管理、机构登记、项目承接、服务评价等多方面,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

建设数字平台的同时,黔江区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会组织、进社区。落实区、乡两级社会工作服务站专业岗位40名,开发社会工作公益性岗位40个,实现了全区30个乡镇(街道)、220个村(社区)社会工作站(室)全覆盖。

项目驱动,激发活力

“我们的社会工作项目招投标程序复杂,但项目实施期间跟踪监管难,往往是钱花了不少,可群众获得感却不明显。”黔江区负责项目审批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坦言。

为此,黔江区在坚持资金跟着品牌走、品牌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体系走、体系跟着民生走的基础上,在养老扶幼、济困、恤孤、助残等领域广泛开展需求调研和意见征集,并创新实施“微项目”管理模式(即每一次服务就是一个“微项目”,以300~500元价格按次购买,较大的特色项目实行“一项一价”或“一事一议”另行购买),罗列17项服务微清单。“微项目”由各社会工作服务站(室)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承接,依托黔江区社会工作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线上申报审批、服务成果展现、服务质量评估,有效简化项目承接程序,优化跟踪问效。

“微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还让更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有了展示的机会,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养老服务、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开展服务。得益于此,黔江区培育了“六送六进”养老幸福村、“五童”友好社区、“家和五送”婚俗改革、“渝康行动”精神障碍康复等4大类22个特色项目品牌。

宣传助力,彰显价值

“以前大家对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念不了解,工作阻力多。现在各级领导对我们更加重视了,不少单位还主动邀请我们参与社区治理,让我们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重庆“最美社会工作者”尹顺意说。

为号召更多人才投身社会工作领域,黔江区一方面利用各大新媒体平台和线下宣传渠道,积极宣传报道社会工作项目成果;另一方面,选树了尹顺义、李应华、李泽江、杨胜波等10余名先进典型代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兼具长期性与系统性的工作,不仅要在政策法规层面进行规范引导,而且要构建一个广阔而多元的服务平台,吸引更多力量参与社会工作领域服务。”黔江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

(本报通讯员 李翔 向攀轩)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