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全国社会工作部长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社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锚定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实干精神推动全市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擎旗奋进强根基
新兴领域党建取得新成效
构建多维教育体系。创新推行“专家导学+实地研学+云端辅学+结对帮学”模式,举办“红色大讲堂”“车间微党课”等特色宣讲,精准覆盖新兴领域党员2.3万余人次。构建“课堂培训+线上直播”培训平台,依托市级党校设立9大行业教学点,创新“必修+选修”“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分层分类开展党员培训,7600余名党员完成系统轮训。实施“双培双推”机制(把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把党员生产经营骨干推荐为中层管理人员、将党员中层管理骨干推荐到决策层),重点从企业管理层、技术攻关团队中发展党员130余名,推动党组织覆盖率稳中有升。
打造暖心服务矩阵。构建“中心+驿站+辐射”梯级服务体系,升级9个产业园区党群活动中心,建立600余个司机之家、“小哥”法援站、暖“新”驿站等。推广“三即三办”响应机制(即接即办、即查即办、即访即办),协调解决新就业群体充电难、休息难等急难愁盼问题。实施“红色智造”攻坚行动,组建57支党员技术突击队,开展科技攻关,推动有色金属、蚕桑茧等支柱产业企业申请技术专利358项。
聚势激活发展动能。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创新实施“三链融合”帮扶模式(组织嵌入产业链、服务对接需求链、人才支撑创新链),组织685家民营企业与752个建制村结对共建,落实共建项目1920个。培育“骑心河力·同新向党”“丝路先锋”等党建品牌,实施“红色驿站+网格化管理”“党小组技术攻关擂台”等创新模式,选树先进典型。
精耕善治提质效
基层治理呈现新气象
厘清权责。构建“市域中枢—县域枢纽—乡域节点”三级治理体系,建立市县两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全市141个乡镇(街道)编制完成权责事项标准化“三张清单”,持续推动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动态更新1663个村(社区)基础数据,集成治理要素,实现“一图观全局、一网管全域”目标。
创新机制。打造“樟树议事会”“屯级党群理事会”等特色议事协商平台,创新“五步议事工作法”和“三务公开”监督体系,强化群众重大决策、重大规划、重大项目的建议权和监督权。实施“阳光治理”工程,扎实推进清廉社区建设。建立“接诉即办”快速响应机制,化解信访积案,实现重大节点“零非访”、极端事件“零发生”。
成果转化。组建“基层治理专家智库”,吸纳高校学者、城乡能人入库,完成《新时代民族地区治理路径研究》等17项研究成果。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升级完善“合寨村村民自治”经验,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治理”向“专业治理”转变。
惠民利民增福祉
民生服务实现新跨越
构建暖心服务生态。联合院校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优计划,培育志愿服务专业机构27家,开展“银龄守护”“青苗成长”“爱心暖新”等特色服务。打造“志愿河池”服务品牌,组建特色服务队2792支,41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获评全国“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
实施民生提质工程。聚焦“一老一小一新”等重点群体,建设2.45万个儿童之家、老年活动中心、暖“新”驿站。完成2024环广西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活动保障任务,组织志愿者提供专业化赛事服务。
培育时代文明新风。实施“文明实践浸润工程”,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婆媳”“身边好人”等文明培育和倡导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创造诚信美、阳光美、温馨美、文明美、健康美、平安美等“六美”家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打造“石榴籽家园”等特色载体,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创新“文明积分银行”,将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纳入积分管理,带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风尚。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