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与厦门市委组织部、厦门市委社会工作部共同成立厦门社会治理学院并挂牌人大田野课堂教学基地,为新时代社会工作者专业化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战略价值,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
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体系。以学院为载体,建立“课程共建—实习共管—课题共研”的协同机制。联合开发社区治理创新、社会组织管理等实务课程模块,将厦门市“近邻党建”“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等本土治理案例转化为教学素材。通过“双导师制”(高校教授+实务专家)指导学生完成专业实习,使学生面对真问题,进入真场景,获取真感受,锤炼真本领。
打造分层分类的专业能力提升项目和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对象设计差异化的课程培训方案,利用中国人民大学现有的教师和课程资源,面向基层社会工作者开展“社区治理骨干研修班”,强化政策执行与资源整合能力;针对社会组织管理者开设“公益项目管理高级班”,侧重战略规划与品牌建设;面向督导型社会工作者,培养其案例评估、团队管理、专业督导等能力。
推动“行动研究”模式,促进实践创新。鼓励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开展行动研究,将社区治理难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例如,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和改革发展以及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等领域,社会工作者可结合社会学理论,探索本土化解决方案,并通过案例库、工作坊等形式在学院平台分享经验,形成“实践—研究—政策优化”的闭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田野课堂教学中心主任、社会学院教授)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