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社会工作部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经验现场推进会精神,强化政务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目标,坚持“四个导向”,深化机制改革,一体推进“吹哨报到”工作走深走实。
坚持问题导向
多方收集解决“哨如何来”
以畅通渠道为核。结合数字政府建设,打造统一的群众诉求受理平台,借助12345政务热线服务机制,将各类便民服务热线、网格上报、“物邻通随手拍”、建议征集等渠道进行对接整合,实现“一条热线接诉求”。
以干部下沉为要。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制度,开展“全岗通”服务,确保社区将50%的工作力量用于主动入户,确保面对面收集和处理居民所反映的问题,有效提升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群众的见面率、交流率和熟知率。
以多方参与为重。充分发挥小区党组织引领作用,统筹业委会成员、物业服务企业职工、志愿者、在职党员等多方力量,常态化收集社区治理中的各类问题,让小区成为收集群众诉求的前沿阵地。引导1万余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城市“小蜜蜂”由“治理对象”向“治理力量”转变,当好基层治理“移动探头”。
坚持需求导向
精准发令解决“哨如何吹”
接诉即办解决“日常事”。依托“物邻通”小程序,由专职网格员、物业服务企业第一时间响应群众诉求,实地查看核实情况,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研究解决办法,对属于应该物业服务企业解决的,由专职网格员督促其解决到位;对属于应该社区解决的,由专职网格员上报社区及时处置;对于社区无法解决的问题,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向所属街道党工委报告,共同研究制定行动方案协调解决问题,确保群众诉求有人管、有人办。
“吹哨报到”解决“难办事”。针对街道层级不能解决的民生诉求,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按职责就近、管辖有利的原则,统一口径通过“赣政通”上报县(区)综合指挥中心寻求解决办法。县(区)综合指挥中心接到基层“哨声”后,经分析研判再向相关市、县(区)职能部门“吹哨”,由指挥中心跟踪推进,凝聚各职能部门的合力,确保哨吹得精准、回应及时、处理得当。
未诉先办解决“一类事”。各社区常态化组织开展群众议事活动,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梳理高频问题、共性问题、热点问题,找准问题症结,着力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拓展。针对主动发现的“一类事”,开展专项行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通过制定管理办法、完善居民公约等方式,将主动治理制度化、规范化,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坚持目标导向
统筹协调解决“哨如何应”
梳理一份“应哨目录”。各市、县(区)职能部门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责,梳理形成一份涵盖基层党建类、城市管理类、公共服务类、公共安全类等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的应哨目录清单,确保工作重点更突出、干部心中更有底。
明确一个“应哨人”。由城管、市场监管、应急管理、公安、消防、民政等相关部门业务科室工作人员联系各乡镇(街道),确定为“应哨人”,做到人员固定、责任明晰,确保随叫随到。
建立一套运行规则。着力完善向属地、部门双向派单机制,通过限时分级办理、推行“首接负责”、实行协同联动、规范审核办结,及时将处置结果向群众点对点反馈,缩短受理反馈时间,真正将群众诉求转化为具体治理行动。
坚持结果导向
强化考核解决“哨如何评”
完善监督机制。各县(区)“吹哨报到”联动指挥中心作为县级统一综合协调、指挥调度的枢纽,负责对“吹哨报到、接诉即办”事项的全流程受理、调度、处置、反馈、监督,并开展督查考评,相关情况提交县(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办公室并定期通报,同时将结果纳入年底对各单位的综合考评。
强化评价考核。为扭转基层不敢打分的现状,在县(区)层面完善乡镇(街道)评议机制,加大日常考核权重,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作用,建立以响应速度、专业规范、服务满意、处置有效为核心的“一哨一评”机制,开发自动考核计分评价功能,将客观分数评在日常,细化打分依据。
发动群众参与。增加社区居民的考评权重,由县(区)“吹哨报到”联动指挥中心负责居民满意度评价,把话语权更多地交给群众,形成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完整闭环,推进“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整体工作规范开展。2024年10月机制建立以来,共收集上报问题2450件,已办结2244件,办结率91.59%,办结事件已全部评价和反馈。
(江西省新余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