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就业群体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是首都超大城市的辛勤建设者,也是社会治理的新生力量。北京市西城区深绘“友好之城”画卷,在城区与群体的“双向奔赴”中,创新打造“城市响应人”品牌。通过健全参与、管理、融入、激励全链条,引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成为“城市响应人”。发挥新就业群体扎根基层、流动性强、覆盖面广、反应迅速优势,引导他们有序参与基层治理,以“移动视角”捕捉治理细节、延伸治理末梢,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在传递温暖中收获价值认同,带动更多城市服务者融入首都超大城市治理。
暖“新”护航
深化凝聚力量“强磁场”
清晨六点的北京,快递员小陈拿着4.8元热腾腾的“小哥套餐”走出庆丰包子铺。注意到路面的异常,他掏出手机将井盖破损情况拍照,连同点位报送到“小哥微信群”,便开始一天的工作。再次路过这里时,他发现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了维修作业。
这是发生在北京市西城区街头的温暖场景,也是西城区“友好之城”建设中“双向奔赴”的一个缩影。西城区委社会工作部组建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新就业群体关爱凝聚,大力统筹“两新”工委成员单位、属地街道、平台企业建立专题会商机制,研究破解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难题,通过定点联系、蹲点调研,集24家成员单位、15家街道合力,创新推出“暖新十条”。聚焦破解进门难,物业行业党委深化“1号位”“解题桌”机制,因地制宜创新“到访码”、“小哥送单专车”,配送时间大幅缩减;聚焦用餐难,携手中国职工之家为新就业群体提供10元午餐,西城区委国资委党委组织动员区属国企推出“友好套餐”,44家友好餐厅覆盖全市6个区,新就业群体凭订单享受8.8折优惠;聚焦维权难,律师行业党委推进“红律助”法律援助,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打造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全区建立15条心理援助热线,帮助新就业群体纾解压力。
“85后”顺丰快递员朱婷婷经常到分拣站旁的城市驿站休息,接杯热水、歇歇脚,在这里她还体验到了人生第一次心理服务,也认识了很多居民朋友。一次收派快递时,她发现一位老人正无力地靠在楼道内,便急忙上前询问,将老人送回家中,随后打电话通知她的家人,并帮助老人及时服下药物确定没有危险才离开。这次善举,让她成了居民眼中的“玫瑰快递员”。她笑着说:“过去大家管我们叫‘送快递的’,现在都管我叫‘玫瑰快递员’,称呼更暖了,感情更热了,我的责任也更大了,我要为这座城市多尽一份力。”这些暖心故事发生在西城区大大小小的友好场景中。
西城区通过科学布局西单友好商圈、什刹海友好景区等8类89个友好场景,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工会服务站、妇联驿港湾、团委加油站以及银行、商户等各类载体,打造新就业群体身边的城市驿站和“骑心协力一平米服务区”,携手高德党委共建并发布“西城小哥”友好服务地图,收录首批355个友好服务点位,实现线上线下全景展现、在途服务一键触达,切实让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从阵地服务、场景凝聚,不断转化为情感归属。
广安门内街道一处暖“新”蜂巢驿站的“相亲角”摆放着许多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的照片,“蜂巢”驿站负责人介绍:“新就业群体有交友需求,我们就定期安排交友活动,给他们创造机会。”细致入微的关怀,让城市驿站成为新就业群体随时能停靠的“温暖港湾”。随着各项服务精准落地,新就业群体与街道、社区的情感联结也愈发紧密。今年以来,到党群服务中心报到参与基层治理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增加了500余人。他们积极发挥“流动哨兵”、“移动探头”优势,在就近就便做好一件件“捎带手”的小事中,不断汇聚起听党话、跟党走的正能量。
链路贯通
吹响融合共治“集结号”
从“你有所需、我有所应”的精准服务,到共建共治的治理模式,西城区坚持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精准把握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友好社会结合点,变单点联系为多方互动,汇集“友好之城”建设合力。研究制定《西城区“城市响应人”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工作方案》,构建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一体联动模式,通过纵向区、街道、社区贯通,横向分别联动平台企业、网点站点、新就业群体,构建“平台推动自上而下”“社区兜底自下而上”的双向沟通机制,实现组织共建、人员共管、问题共商、难题共解、资源共享、治理共融。
西城区强化组织化动员、便捷化参与。展览路街道阜外东社区依托一体联动模式,成立“先锋骑士队”,快递员陈师傅便是其中的一员。“书记,今天我负责阜外大街区域,发现隐患随时联系!”陈师傅说,随后他熟稔地套上红马甲,将快递车改成流动巡查车,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安全扫描”。“配送+巡查”是“先锋骑士队”志愿服务的新模式。陈师傅的朋友圈里写着这样一句话:“车里装着包裹,心里装着街坊,这就是我们‘黑骑士’的使命。”
“我是兼职网格员,平时跑单走街串巷,看到问题顺手就反映了。”网约配送员小刘说。小刘的同事大多是热心肠,哪个地方有堆物堆料、安全隐患都能第一时间掌握。新就业群体数量庞大,且工作轨迹与网格员高度重合,能够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城区创新常态化参与、专项服务、平急转换三种方式,新就业群体可通过“志愿北京”、“红墙先锋”线上报到等平台参与志愿服务,就近就便到党群服务中心报到,通过担任“副楼长”、“兼职网格员”等方式定岗赋责,实现问题精准对接、无缝流转,“职业优势+治理需求”双向赋能。
西城区将新就业群体党组织纳入地区党建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鼓励为地区建设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党支部作用,通过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延伸带动平台企业、合作商、网点(站点)发挥聚合优势。
主动参与基层治理,是“城市响应人”品牌的一大特色。代煎饮的温度、时效,容易受潮的千层底,不易运输的咸菜,昂贵的手表……面对老字号发展绕不过的难题,大栅栏街道快递行业流动党员党支部推动7家快递企业与7家老字号负责人结对,围绕假日经济、开学季、生鲜季等时段,个性化制定符合老字号实际的发展新模式,有效助力老字号焕发新生。
善举汇流
绘就双向友好“新图景”
为进一步探索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路径,西城区在全面梳理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案例基础上,把散落在治理末梢的“珍珠”串联起来,聚焦新就业群体实际和基层治理需要,开辟平安守护、环境维护、文明倡导、品质推荐、民情观察、助老服务等“六大场景”,坚持量力而行、尊重意愿,让新就业群体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基层治理的“内生力量”。
4月的北京,十年来首次发布大风橙色预警。正在送单的网约配送员小张突然看到高高的居民楼上大片墙皮随风摇曳。他立即掏出手机,在“月坛小哥微信群”里发送了定位和现场视频,街道工作人员迅速响应,10分钟不到楼下就拉起了警戒线。当天,相关部门和街道、社区就消除了安全隐患。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积极协助街道、社区共同守护辖区安全,争当“平安卫士”,有紧急情况时,第一时间上报街道、社区,协助应急支援。平时扎根基层、战时招之能战,已经成为“西城小哥”的广泛共识。
当好安全第一责任人,争当“文明倡导员”,新就业群体化身“文明使者”,用日常行动传递文明理念,让城市在烟火气中处处彰显文明新风尚。“宁等一分,不抢一秒”,这是网约配送员小贾的行车信条。平均每年完成2.5万单的背后,不仅是熟能生巧,更是他对自身职业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送餐途中,井盖破损、垃圾堆积、路灯故障……这些细节都逃不过他的细心观察。2022年、2023年,他连续获得月坛街道“文明随手拍”杰出榜样奖,2024年获评“首都绿色生活好市民”。一次次的认可与肯定,认同感归属感与日俱增,他更加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向阳生长,不断向党组织积极靠拢。“我在北京过大年”幸福2025——西城小哥春节联欢晚会上,他骄傲地宣布:“今年我入党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了!”
示范引领
激发长效运行“新动能”
西城区按照“树起一面旗、带动一整片”的工作思路,注重发挥优秀新就业群体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挖掘培育先进典型。刘阔、齐南南等多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通过开展新就业群体先进典型人物选树,深入挖掘他们在基层治理、志愿服务中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将长期扎根基层、无私奉献、主动担当的典型人物选树为首批50名“最美城市响应人”,打造《西城区“最美城市响应人”故事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让广大新就业群体学有榜样、做有标杆,以“职业触角”贡献志愿力量的同时,也将党心、民心紧紧相连。
“北京是一座包容而开放的城市,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也赋予每个人平等的发展机会。我们期待新就业群体能够在这里扎根、成长,为这座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西城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进一步将暖心事迹转化为常态模式,西城区试点探索建立积分兑换系统,依托小程序实现“友好商户一键展示、积分明细定时更新、商品服务实时查询”,充分满足新就业群体服务积分兑换需求。通过明确服务途径、兑换规则,将新就业群体的劳动价值、公益贡献、文明行为转化为用餐优惠、职业技能培训、医疗体检等实用奖励,积极构建“群体随手响应—正向支持激励—治理效能优化”闭环管理模式,充分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
“陶然小哥”梁刚是活跃在福州馆社区的“编外人员”。寒冬腊月,他跟着社区工作者扫雪铲冰,为居民打通出行路;送件路上及时救治在公园门口意外摔倒的老人;他还热心公益,十年间献血7200毫升。当陶然亭街道向梁刚征集微心愿时,曾经是乡村教师的他表示想要为家乡捐书,让更多家乡的孩子努力学习。基于梁刚深度参与基层治理的出色表现,街道联手辖区企业,向他的家乡捐赠了200本图书,并建立起以他名字命名的图书角。当梁刚的家乡收到这份来自北京的礼物时,父老乡亲纷纷感慨:“在外拼搏不忘家乡,小梁是年轻人的榜样!”
夜幕降临,璀璨的霓虹灯下,网约配送员小谢在送完最后一单后,来到“椿树的家”24小时驿站。空气里飘荡着蛋糕的香气,在场的外卖骑手笑意盈盈,这场精心筹备的生日会,是椿树街道送给“城市奔跑者”的浪漫仪式。这个曾自喻为“城市候鸟”的小伙子,如今有了新的身份——西城区首批“最美城市响应人”。从旁观者到建设者,从服务受益者到治理参与者,新就业群体正在红墙脚下书写着新时代“城市主人翁”新篇章。西城区的创新实践证明,当城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同频共振,每个人都能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共享者。
紧靠“红墙”,贴近百姓。作为基层治理“新细胞”、群防群治“新力量”,“西城小哥”在离红墙最近的地方,以“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为超大城市治理注入“新”力量。
启示
北京市西城区结合区域实际,创新打造“城市响应人”品牌,通过“随手拍”、“随手清”、“随手报”、“随手帮”等方式,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围绕平安守护、助老服务、文明宣传、环境维护、民情传递、品质推荐等六大场景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切实推动“头盔”变“头雁”、“蜜蜂”变“先锋”。
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将新就业群体党组织纳入地区党建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党支部作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新就业群体认同感、归属感,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服务对象”向“治理力量”转化,实现党建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
坚持系统谋划。聚焦“多元友好”“全面提升”“深度融入”三项行动计划,不断健全完善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体系,聚焦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将新就业群体转化为城市响应主体,明确响应机制、响应方式、响应路径,平战结合参与基层治理。
坚持协同共治。充分发挥行业部门、街道社区、平台企业、网点站点协同联动作用,通过纵向区、街道、社区贯通,横向联动共建,整合各方力量,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
坚持闭环管理。探索服务积分管理、评价反馈、正向激励等机制,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小哥随手响应—正向支持激励—治理效能优化”的良性循环。
(本报通讯员 王宏天 张津毓)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