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江苏省苏州市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以及民营经济大市,外来人口众多、人员结构多样,常态化服务超1600万人,面对基层治理中的各类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借鉴北京市党建引领接诉即办工作经验,坚持从居民群众的需求端出发,持续聚资源、出政策、解难题、优服务,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延伸,不断探求基层精细治理的苏州密码。
靠前访、一线听,全量收集问题诉求
苏州市坚持“大数据”与“铁脚板”相结合、当面交流与拉网排查相贯通,积极构建立体化群众诉求收集网络,做到靠前倾听群众呼声,源头化解风险隐患。
领导干部定期访。常态化开展“换位跑一次”、“社情民意联系日”、“双报到、双服务”等活动,推动全市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和部门“一把手”每月固定一天下沉基层一线,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诉求。通过体验一次流程、撰写一篇日志、形成一篇报告、优化一批措施、做优一个载体等“五个一”行动,切实将群众的“愿望清单”转化为党员干部的“工作清单”。
精网微格常态查。深入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根系工程,持续拆分超大社区,细化网格划分,按照每个微网格50~100户的规模,形成“村(社区)―网格―微网格(楼栋)”的基层治理新格局。积极发动社区党员、志愿者、物业人员、新就业群体等参与微网格工作,将3.5万人纳入全市“海棠先锋”(微网格员)工作队伍,常态化对孤寡老人、“五失”人员、困难家庭等重点群体做好走访关爱。
数字平台智慧判。推广运用全市社会治理数据采集及风险感知系统,自动汇总12345热线、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书记信箱、110非警务诉求等各类平台信息,通过AI数据处理工具,对各类问题进行比对分析,提炼总结群众反映的高频问题,深度挖掘隐藏问题,定期生成分析报告,助力做好风险预警和提前干预。
聚合力、促联动,全力攻坚难题堵点
苏州市坚决树牢问题导向,按照“每月一题”工作要求,定期对群众反复提及的老问题、短时间不能解决的难问题、责任不清的复杂问题等,加大处办力度、做好举一反三,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解决一类事”延伸。
注重部门联动。建立健全各级社会工作专题会议机制,由本级分管社会工作的领导担任召集人,协同组织、政法、民政、人社、卫健等部门联系人会商解决基层问题,现场提建议、领任务、亮措施,对权责交叉的事项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协调联动、合力解决。
强化提级办理。开发运用“民呼我为”问题直报平台,全面构建市、县、镇、村问题处办四级网络体系,对村(社区)“办不成的事”和“无权管辖事项”逐级上报、提级处置,由全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高位推进。今年以来,围绕农村房屋翻建、流动摊贩管理、无物业小区管理等重难点问题,形成市级层面重点攻坚项目,由市领导分别牵头挂帅,组织相关部门联合办理。
充实工作力量。积极整合机关单位、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资源,推动92家市级机关、市属国企与169个社区党组织全覆盖结对,认领服务项目近400个。组织“三官两师一员”(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心理咨询师、人民调解员)等专业力量到基层驻点办公,建立首批由党员干部、高校学者、行业能手等80位专家组成的矛盾纠纷调处专家团,完善老书记调解室、老娘舅调解团、茶话议事会等问题调解机制。目前,已推动723名调解员、119个专业性社会组织下沉镇(街道),让更多矛盾纠纷在基层一线源头解决。
优服务、暖民心,全面提升关爱质效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指出,老百姓“生活在这里很有福气”。苏州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切实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尺,通过做优做亮关爱服务工作,持续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整合服务阵地。以全市各类党群服务中心(站、点)为基础,充分整合人社、商务、工会、团委等各条线阵地资源,利用社区闲置房、架空层、门厅等空间,因地制宜打造“党建小院”“海棠驿站”等群众家门口的服务阵地,形成3729个线下服务空间,为居民提供子女假期托管、老年人日间照料、心理健康疏导等各类服务,打造功能集成、覆盖广泛的“海棠红·幸福里”服务阵地。
盘活服务资源。探索发挥社区基金、慈善信托等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帮助社区在资金募集、使用、监管、保值等方面拓展工作思路。推动有条件的社区通过开展公益集市、组织手工品义卖等方式,盘活社区空间资源、公益资源、人力资源。目前,全市2271个村(社区)已全部建立社区基金,为社区改造提升、活动创办、扶弱帮困等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扩大服务对象。将新市民劳动者等各类群体纳入全市关爱服务体系,常态化推进“苏城暖新”六大行动,围绕新市民劳动者就业、住房、就医、随迁子女安置等方面问题,推动相关部门出台一揽子关爱举措。今年以来,市级层面发布首批30个关爱项目,涉及职、住、学、医等多个方面,让治理温度更加可知可感。
(江苏省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