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新挑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既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治理难题、凝聚社会共识的关键路径。本文拟从以下三个维度阐述当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与深化方向。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关键在“引领”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通过党组织和党员能力建设,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因此,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关键在“引领”。
聚焦难题攻坚。针对历史遗留矛盾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党组织发挥“主心骨”作用,构建“问题发现—责任压实—协同破题—长效巩固”的全链条攻坚机制,使基层的各种“问题清单”变成人民的“幸福清单”。例如,北京市朝阳区作为经济活跃、人口密集区域,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积极探索创新模式,整合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居民代表等资源,建立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在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街道,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统筹商圈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志愿者,共同参与街区环境整治、商户自治管理,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占道经营、噪声扰民等问题。
深化资源整合。党组织依托“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跨越行政壁垒、突破领域边界,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多方共治体系。比如,朝阳区以“共朝美好”治理品牌建设为抓手,通过党建纽带联动企业、商户、志愿者等主体参与环境整治与商户自治,形成“小事不出社区、矛盾就地化解”的治理闭环,彰显党组织整合资源的枢纽作用。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难点在“创新”
面对基层治理资源约束、诉求多元等结构性矛盾,党建引领需以创新思维破解路径依赖,在守正中实现突破。这里所说的创新,并非简单地以新代旧,而是在基层治理面临时间紧、任务重、资源少的结构性矛盾时,探寻能够解决问题的第三条道路。
实现各方需求的平衡性。基层治理诸多问题宜疏不宜堵,需在各种利益诉求的左右为难中寻求平衡。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妥协,而是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对话平台,将不同群体的差异化诉求转化为可协调的治理议题。例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既要满足居民对生活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又要兼顾产权归属复杂、改造资金有限等现实约束;又如,一块空地的建设,老人们希望变成休闲公园,年轻人则希望建成停车场,这也是一种两难。因此,必须在矛盾中凝聚共识,形成精准治理方案,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有机统一。
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党建引领让原本碎片化的基层工作更具整体性,并促成系统创新。系统创新,关键在于打破部门分割惯性,针对“一件事”进行跨部门项目设计;同时通过一个项目解决多个问题。例如,针对社区停车难问题,北京市朝阳区统筹市政、交通、物业、居民等多方主体,将停车位规划与社区绿化提升、人车分流改造、智慧安防建设等工程整合推进,既缓解了停车矛盾,又同步优化了社区环境与安全水平。这种系统性创新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更通过前瞻性规划避免“解决旧问题、引发新矛盾”的陷阱。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点在于“拓展”
随着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大量涌现。基层治理面临复杂的“流动性挑战”。
“我们的社会群体正在细化分化,对这些年出现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务。”202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关切地说道。
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强统筹协调,坚持分类指导,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促进新兴领域健康发展。拓展新兴领域党建,是党的组织形态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动态适配过程。唯有以“组织嵌入”消除治理盲区、以“服务供给”密切党群关系、以“机制创新”激活社会动能,把新兴领域打造为坚强阵地,才能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增量优势,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构筑坚实支撑。比如,北京市朝阳区积极推动在职党员、企业员工到社区“双报到”,引导新兴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凭借对城市的深度熟悉与敏锐观察参与基层治理,是发现基层治理问题、预警潜在风险的重要力量。为此,朝阳区望京街道发动辖区部分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担任“流动网格员”并发挥积极作用。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逻辑,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线,彰显着“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面对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命题,需以系统思维把握“引领力、创新力、组织力”的辩证统一:在政治引领中筑牢治理根基,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守正创新中破解治理瓶颈,用系统思维统筹资源、平衡诉求,推动治理从“碎片应对”向“源头治理”跃升;在拓展覆盖中激活治理潜能,以组织嵌入消除盲区、服务供给密切党群、机制创新汇聚合力,让新兴领域成为基层治理的“增量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的基层活力与韧性支撑。
(作者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