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社区“新血液” 跑出成长“加速度”

日前,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鼓楼街道奎星楼社区,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孔诗语正在经历“入职第一课”——社区党委书记王伟丽为她讲解如何从居民健康档案中调取个性化信息,逐项手把手指导她操作智慧社区平台。

这是多地打造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一个缩影。《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各级党委要建立党委组织部门统筹协调,党委社会工作部门指导推动,政法、机构编制、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完善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各项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日常工作中,导师带我走进居民家里,和居民唠家常,询问生活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我逐步掌握了开展社区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与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福特纳湾社区社区工作者高文文说。2024年9月,高文文通过全市统一招聘考试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此后,他从初出茅庐的新人,一步步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社区工作者。

天津市委社会工作部高度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坚持从新聘用的社区工作者入手,加强关心关爱和帮带培养,从源头营造留得住、有奔头的浓厚氛围。指导各区按照“就近就便、职住兼顾”的原则,为610余名新聘用的社区工作者分配岗位。根据社区工作者政治面貌、所学专业、成长经历等情况,精准匹配不同类型社区,最大程度发挥社区工作者优势特长,确保人岗相适、人尽其用。

社区工作者入职后,往往面临经验不足、群众工作方法欠缺等情况,如何有效“传帮带”,让他们尽快成长为社区工作的中坚力量?

对此,浙江省海宁市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培育孵化海宁市潮城治社培训中心,通过聘请高校名师、科研院所学者、党政机关干部、社会组织骨干、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等各领域基层治理专业人才担任兼职讲师,扎实推进新入职社区工作者理论知识培训,搭建起社区工作者实务学习、经验交流、课题调研的平台。另外,社区还探索跟岗锻炼等方式培育治理骨干,这种“沉浸式学习”更好地让新入职社区工作者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

聚焦解决新入职社区工作者“不会干、干不好”的难题,多地选聘工作经验丰富的街道干部、社区党组织书记作为导师,开展“一对一”帮带。通过“日常观察+能力测评+个性画像”,为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定制成长方案。导师们带着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深入群众,传授工作技巧,帮助思想提升,推动入职“新兵”从“自然生长”向“有序成长”转变,切实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

心理赋能是帮助新入职社区工作者成长的重要一环,多地加强心理支持和专业引导,激活社区工作者“心动力”。

“社区工作者处在基层治理的最前沿,直面群众、直面问题、直面矛盾。对于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而言,能否处理好角色的变化,增强心理调适和抗压能力,是他们从入职到胜任的‘必修课’。”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李敏告诉记者,“我们做过一项问卷调查,70%的社区工作者在入职初期都出现过委屈、焦虑、疲倦、迷茫等负面情绪。”为此,秦淮区委社会工作部创新心理赋能模式,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线下沙龙,邀请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一起来“吐槽”,通过分享工作中的趣事与挑战,找到释放负面情绪的出口;开设云心理服务线上热线,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以及社区党组织书记轮流值守,提供“一对一”不见面交流服务,严格保护隐私,为新入职的社区工作者提供一处安心、放心、舒心的心灵港湾。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