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殿英:折叠桌前写初心(社会工作领域先进人物)

在山西省阳泉市城区上站街道市政府大院社区,总能看到这样一群身影:社区党委书记董殿英带着“两委”成员,用一张折叠桌在居民楼下支起 “摊位”,把政策指南、办事表格和民意记录本摊开在阳光下,听取群众所需所求,解决居民家长里短。一张折叠桌,撑起的是基层治理的温度;一把小板凳,坐下的是老百姓的信任。

实干担当的“社区主心骨”

“我们要积极推进社区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功能设置最优化,要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实现社区服务群众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最佳方法就是征求群众的意见。”董殿英说。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活动场所不足问题,她牵头召开意见征求会,经多次研讨,进一步压缩办公区域,腾出空间打造活动室,优化功能布局,新增书法室、亲子阅读角、阳光读书厅等多个功能区,既满足了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休闲交流的需求,也为不同群体打造了专属空间。

不仅如此,董殿英还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与社区治理实践深度融合,带头下沉一线,将办公桌摆在居民家门口,面对面了解群众关于环境卫生、民生保障、社区治理等问题,现场协调物业服务企业、共建单位等各方力量和资源解决民生问题。同时,改进便民服务大厅值班模式,实行“1+N”轮岗制度,大厅常态保留1名综合岗人员做好接待和办理各类业务,其余工作人员全部编入网格开展流动服务,同步推行“全岗通”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每周业务实训、跨岗轮训等方式,确保每名社区工作者都能熟练办理各项服务事项,有效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群众家门口的“贴心服务员”

“现在社区工作人员都主动到家门口来,有问题当场反映,很快就能解决!”大兴矿小区居民刘大爷说道。董殿英深知,传统“办公坐诊”的服务模式已跟不上居民需求的变化。她每周固定时间化身“摆摊书记”,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将服务阵地前移至群众家门口。在这里,高龄津贴申领、居住证办理等民生事项实现“当场办”,燃气安全隐患排查、医保政策咨询等专业服务实现“现场答”。这张会移动的办公桌,不仅是办事窗口,更是民情“收集站”。董殿英带着社区工作者边办公边记录,把居民随口提到的意见建议都记在专用笔记本上,针对性改进服务。

流动的是服务,不变的是为民初心。社区“移动办公桌”将“坐等上门”的工作模式转换为“家门口”的移动式便民服务,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大事小情,路过随口提”的平台,实现了服务下沉网格,拉近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距离,也减少了居民为办业务“东奔西跑”的烦恼。

多方共治的“协调总指挥”

折叠桌旁,常常围坐着不同身份的人,有辖区单位的党员,有商铺的老板,还有热心的居民志愿者。董殿英清楚,社区治理单靠社区“两委”成员“单打独斗”不行,必须把各方力量拧成 “一股绳”。她积极通过党建联建、干部包联等方式,调动辖区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与辖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沟通协调,签订党建联建协议,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

深化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是董殿英工作的重点之一。她以政府小区为试点,打造“新晋邻·邻聚 大城小院”小区党建品牌,深化社区物业服务党建联建。以小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党员报到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得知辖区的刘大爷瘫痪在床多年,全靠老伴照料,最近因家门口楼道灯损坏导致推轮椅出门时总看不清路,董殿英立即联系共建单位市政管理处。市政管理处党员第一时间响应,不仅携带工具上门维修更换声控灯,恢复楼道照明,更主动与刘大爷家结成帮扶对子,送去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并常态化入户走访了解需求,及时解决刘大爷家卫生间污水管道堵塞难题。

在董殿英的工作笔记里,记着这样一段话:“社区的事,有的是‘个人小事’,有的是‘集体大事’,有的是‘专业难事’,得分类施策,不能‘一锅煮’。”她把复杂问题拆解成清晰的责任链,对每个难题都能“对症下药”。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董殿英简介:山西省阳泉市城区上站街道市政府大院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曾获全国优秀城乡社区工作者、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