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制定的《单位食堂风味小吃留样操作规范》帮了大忙!以前员工总抱怨风味小吃留样繁琐,现在按标准操作,既规范又省心。”安徽农业大学食堂负责人胡明胜感慨道。这份由合肥市食品行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党员骨干牵头制定的地方标准,已在合肥市2000余家单位食堂推广,成为守护“舌尖安全”的关键一环。
这样的案例是协会以党建赋能行业发展的缩影。协会以“党建强会、标准立会、服务兴会”为核心理念,串联起268家会员单位,覆盖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全产业链。
党建铸魂
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
“过去企业各扫门前雪,现在协会搭台,党员带头,大家拧成一股绳。”协会党支部书记胡婷婷表示。协会通过党组织班子成员与管理层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推动6名党员深度参与治理,并构建“党建带群建、群建促发展”工作格局,联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协同发力。2023年,协会党支部牵头组建“食安先锋队”,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风险排查300余次,助力26家企业整改隐患。某调味品企业因食品安全管理不达标被要求停工后,协会党员技术组连续多日驻厂,手把手指导企业通过设备改造、原料管控、人员培训等完成食安升级,最终通过验收。
思想聚力同样关键。协会构建“线上+线下”常态化学习体系,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组织党员赴大别山重走红军路,开展主题活动(专题党课、重走长征路、重温誓词、学唱红歌、撰写心得、故事分享),赓续红色血脉。创办“青年学习班”,推动理论宣讲进企业,累计举办交流活动20余场,覆盖党员及行业骨干超千人。
标准护航
小细节托起大安全
外卖封签该用多厚的材料?校园食堂留样柜温度如何监控?这些曾让企业头疼的细节,如今被纳入协会牵头制定的10项团体标准体系。以《合肥市高校食堂建设指南》为例,协会联合多所高校,将餐饮服务流程细化为可量化、可操作的规范,推动全市50余所高校食堂实现标准化管理,惠及师生超20万人。
数字化转型为行业注入新动能。协会与京东、抖音等平台合作举办电商赋能大会,累计吸引1000余家企业参与,助力传统食品企业开拓线上市场。“以前觉得线上难上手,现在通过协会培训+资源对接,传统企业也能乘风破浪!”安徽沃能量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储伟伟说。协会聚焦人才培养,定期举办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企业家研修班等活动,覆盖从业人员近万人次,培育行业技术骨干300余名,为产业升级注入“智力活水”。
服务暖心
从“舌尖”到“心间”的守护
“在大学生求职季,协会办的招聘会让我找到理想工作!”毕业生小李入职某食品检测机构后,主动加入协会“启点志愿者团队”,深入社区科普食品安全知识。像他这样的志愿者,协会已培育200余名。
协会始终将民生福祉作为行动坐标。在“食安合肥”公益品牌引领下,联合地铁、公交等媒介滚动播放科普视频,覆盖受众超500万人次;开展“食药安全进社区”活动千余场,通过快检演示、互动问答等形式,惠及群众超百万人。针对“一老一小”群体,志愿者团队深入养老院定制低糖餐谱,在乡镇小学开设“食安小课堂”,通过趣味实验教会儿童辨别变质食品,累计开展专项活动50余场。此外,协会联合市人社局举办专场招聘会10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2000余个,既缓解就业压力,又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
在应急保障方面,协会2024年协助市、区县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演练10场,发布《校园食品安全倡议书》,推动全市学校食堂实现“明厨亮灶”全覆盖,确保全年校园食安事故“零发生”。
从标准制定到风险化解,从公益科普到就业帮扶,协会以党建为纽带,将食品安全的责任感转化为触手可及的民生温度。如今,协会正推动党建联盟扩至长三角地区,探索跨区域食安共治新模式,为百姓烟火气注入更多安心与温情。
(本报通讯员 姚悦)
(责编:陈小迪(实习生)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