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家庭安防需求的增长,安装家用监控设备成为很多居民的选择。但不可避免的是,摄像头画面可能会在无意中覆盖到邻居的日常生活空间,由此引发邻里矛盾,甚至触碰法律底线。因此,“家门口能不能装摄像头”成为具有争议的话题。
据媒体报道,四川省某市两个同层业主因其中一家在门口安装了可视门铃,导致多次爆发邻里矛盾,法院最终判决拆除了可视门铃。
有专家表示,法院裁判的思路通常是判断该摄像头的安装方式、角度和监控范围,不应当影响周围邻居,并且侵犯他人的隐私。例如,如果摄像头能够直接拍摄到邻居的人脸以及邻居门口人员来往情况,那么就超出了法律规定的“保护自身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必要限度,存在侵犯邻居隐私权的嫌疑。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个人信息泄露、隐私权被侵犯等问题频发。民法典明确将“私人生活安宁”纳入隐私权范畴,并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近日实施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对公民安装人工智能摄像头进行了规范,为摄像头的安装使用划出“红线”,进一步规范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维护公共安全,保护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权益。
有网友评论,安装前多沟通,总比事后闹纠纷强。“远亲不如近邻”,真正的安全感不仅来自技术防护,更来自和谐的邻里关系。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