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白崖村因坡改梯耕地分配问题引发村民议论。为此,以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牵头的网格小组联合水利站、司法所迅速来到村里,安抚群众情绪并摸清矛盾焦点。县水利局依据耕地面积制定科学分配方案,乡司法所开展调解,多方协同发力,3小时内化解矛盾,保障春耕有序推进,做到了“小事不出网格”。
今年以来,朔北藏族乡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诉源治理与基层治理法治化深度融合的源动力,实现各类矛盾纠纷在诉前有效化解,为乡村和谐稳定注入强劲动能。
朔北藏族乡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为平台,依托网格精细化管理工作,将党组织嵌入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乡党委定期组织召开全乡矛盾纠纷诉源治理联席会议,部署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做到党建工作与诉源治理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通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平台,实现综治中心与东峡法庭、衙门庄派出所等单位的信息联动,构建起“党建+信息化+网格化”的矛盾纠纷联动化解体系,党员干部带头深入网格,收集社情民意,推动问题发现在网格、化解在网格,为诉源治理筑牢坚实保障。
代同庄村两户村民曾因宅基地边界纠纷积怨多年,多次发生肢体冲突,被列为“红色”重点矛盾。为此,朔北藏族乡矛盾化解工作组启动“五步闭环”机制,由党员调解员入户摸排矛盾根源,村“两委”、乡经济发展办公室联合依据确权档案重新丈量边界。村里老党员将矛盾双方叫在一起聊天谈心,以情感疏导情绪,司法所同步开展普法工作。最终,双方签订调解协议,工作组持续回访确保调解质效。15天内,这起“老大难”问题彻底化解。
为实现“小矛盾不出乡”,朔北藏族乡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矛盾化解中的引领作用,由乡党委班子成员牵头,整合乡司法所、派出所民警、综治干部及各村民警等力量,组建以党员为骨干的矛盾化解工作组,推行领导包片、网格排查、小组化解模式,集中力量开展矛盾化解工作。按照“三色三事”分流办理及“五步闭环”机制,跟进群众诉求、纠纷及各类隐患的综合受理、时限办结、跟踪督办、办结反馈等环节。
李家堡村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村民刘某的违建畜圈面临拆除。因养殖投入大,刘某不愿配合并联合其他人阻挠拆除施工。李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刘萍贤得知情况后,马上带着党员、网格员上门走访收集诉求,同时报告乡综治中心。乡党委随即启动“两所一庭一中心”联动化解机制,一方面稳定现场,另一方面由多站所联动调解。经政策解读、赔偿协商,5天后,刘某最终同意拆除违建。
朔北藏族乡积极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与东峡法庭、衙门庄派出所、乡司法所对接,聚力打造“两所一庭一中心”诉源治理工作品牌,构建形成“党委主抓+专业协同”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头雁”作用,发动党员、网格员开展常态化排查,鼓励村民通过线上渠道反映问题,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末端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
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朔北藏族乡进一步提升诉源治理工作质效,最大限度地将矛盾风险隐患化解在乡村一级,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走出一条党建引领诉源治理的新路子。
(本报通讯员 卓么措)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