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通过建立“诚信档案”,开展诚信评分,将德治融入基层治理体系,通过道德量化、文化浸润、价值引导,形成文明乡风。
构建“道德契约化”评价体系。将“孝老爱亲、邻里互助、节俭办宴”等传统道德规范细化为12项可量化指标。建立“季度考评+日常记录”机制,通过“和治理事会”动态采集道德行为数据。虹星桥镇设立“道德积分存折”,记录村民义务修路、照顾孤寡等善行,今年累计登记善举1000余件。实施“道德资本”兑换制度,积分可换取农资补贴、体检服务等福利。吕山乡设立“道德银行”,87户高分家庭享受低息贷款优惠,形成“德者有得”示范效应。
创新“德治+”文化浸润模式。将“立家规、传家训”纳入诚信档案基础项,全县修订新时代家规家训1.2万条。针对红白事攀比问题,设置“文明治丧”、“礼金限高”等专项指标。水口乡通过“道德评议团”监督,推动丧事平均费用从3万元降至8000元,简办率达95%。打造“田间道德课堂”,组织乡村带头人、青年宣传团讲授诚信故事。开发“诚信微剧场”,将村民真实善行改编成情景剧。2025年开展道德主题活动210场,覆盖3.7万人次。
深化德治效能转化机制。通过每季度公示“红黑榜”,形成道德舆论监督场域,推动村民相互监督。挖掘本地“岕茶文化”中的诚信元素,打造“茶廉议事亭”,将道德评议与茶叶交易信用挂钩,带动茶农纠纷率下降70%。建立“道德积分共享池”,村民可用积分兑换集体服务。如小浦镇方岩村允许高分户优先使用村礼堂办家宴,激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为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