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手记)

肖泽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将其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心关爱基层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体现了党中央一以贯之、全面从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树立了用改革创新的办法为基层减负赋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遵循。

形式主义是顽瘴痼疾,其本质是脱离实际、脱离实践、脱离群众。形式主义的表现在基层、根子在部分部门不作为,导致基层出现“小马拉大车”现象。比如,上级部门“责任甩锅”、大谈“属地责任”,基层“权小责大”、“人少事多”,迫于考核排名压力只能“将就了事”,基层干部“引不进”、“留不住”、“干不动”,只能“懈怠了事”;上级部门“重痕轻绩”、“看材料听汇报”,基层“能力不足”、“精力不够”,只能“敷衍了事”。这些形式主义问题,白白耗费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究其根源,是党员干部政绩观出了问题。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最根本的任务是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之基。重庆市委社会工作部将从三方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

一是完善照单履职、对单考核的工作机制。全面建立、严格落实乡镇(街道)职责事项“三张清单”,明确村(社区)准入事项和网格员工作内容。厘清基层职责事项交叉关系,细化配合事项,防止乡镇(街道)职责事项向村(社区)摊派,备案审核对基层开展的各类督查检查考核,巩固村级组织“滥挂牌”整治成果。

二是完善力量下沉、资源下沉的政策体系。制度化推进编制资源“减上补下”,建立落实借调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市级备案审核制度,严格规范从乡镇(街道)、村(社区)借调工作人员程序。优化基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落实补贴政策,完善村干部收入与集体经济收益挂钩的激励办法,增强基层岗位吸引力。统筹实施乡镇(街道)干部和村(社区)干部能力提升工程,结合新一轮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优配强村(社区)干部队伍。

三是完善数智赋能、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迭代党建统领“141”(即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搭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数字化快速通道,构建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和扁平高效的城乡社区治理格局。持续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关停、集成、迁移各条线在基层的政务应用程序,扩面运用“一表通”组件,让基层干部从签到打卡、表表册册中解脱出来。探索实施党建统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改革,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商户、新就业群体等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村居民的主体作用,变组织“大包大揽”为“全民参与”。

(作者单位为重庆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