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新征程上,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全国自强模范、北京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主任唐占鑫,被众多残疾人朋友亲切称为“唐姐”。她牵头成立了全国首家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900多名伤友在此进行生活重建训练,从起初的绝望无助到逐渐掌握生活自理技能,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唐占鑫还带领团队开发绒线制作、掐丝珐琅等手工产品,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的舞台上,“希望之家”制作的颁奖花束“绒耀之花”以及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中国代表团成员“金枝折桂”胸针,成为闪耀全场的独特风景。
为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全国各地党委社会工作部联合相关单位发挥整合多方资源、提供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针对残疾人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助残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用周到贴心的服务,让残疾人感受到全社会的温暖。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委统战部、台江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10余家单位,共同发起福州“春天计划”助残日特别行动,为110名残疾儿童点亮个性化心愿,以精准关怀传递城市温度,书写福州扶残助残事业的温暖注脚。
活动筹备阶段,台江区残联与福州市台江区爱星语康复医疗中心通过走访调研,征集了110名3~16岁残疾儿童和残疾人骑手的“微心愿”清单,涵盖学习用品、康复器材、玩具、无线充电手机架等个性化需求。这些看似微小的心愿,承载着他们对知识、健康和生活的热切期盼。心愿清单一经发布,便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响应。
此次活动凝聚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志愿者的多方力量。福州市委统战部、福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福州市民政局、福州市残联等指导单位全程护航,20名志愿者提供现场服务,多个社会组织设计亲子互动环节,通过手工DIY、绘画疗愈等游戏,促进残健融合与社会共情。
“一人一愿”的精细化服务诠释着助残新内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残疾人群体注入内生力量。
近日,四川省成都东部新区社会工作部联合公益助残单位,举办“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体验活动区内,设置漆扇制作、印文化衫、趣味套圈等项目,让参加活动的人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艺术的乐趣;商品义卖区里,成都东部新区芦葭镇、贾家街道、高明镇带来的钩编、绒花、面塑文创特色商品琳琅满目,义卖所得将用于支持残疾人就业发展;政策宣传区,三岔街道工作人员热情地为群众讲解残疾人就业创业、康复训练等政策,为残疾人及其家属答疑解惑,助力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享受政策福利……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增强了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营造了理解、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社会氛围。
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就业岗位、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等方式,关心困难群体,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畅通就业渠道不仅是帮助残疾人自立自强、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非公有制企业扶残助残的重要切入点。
位于甘肃省金昌市的金昌雪域园通速递有限公司,通过搭建“快递+”助残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网经济新业态下残疾人就业创业、共富新模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加大岗位开发力度,提供农产品包装、快递装卸、快递分拣、客服质控等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并开展专项课程培训班,安排“一对一”、“老带新”,帮助残疾人上岗学习,让快递业有“速度”更有“温度”。
(本报记者 马思津)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