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强化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服务凝聚

汪仲启 邓雅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新就业群体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劳动者,根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数据,其规模突破8400万人。这既体现了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形态转型的活力,也暴露出新就业群体组织服务难、权益保障难等新情况新问题。为破解这些治理难题,需要推进组织建设、服务供给与治理协同的深度融合,将党建引领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激发动能的社会效能。从组织架构创新、服务生态重构到治理机制优化,各地实践正在探索一条以组织力推动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为新时代群众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组织体系建设是根本

为新就业群体党建筑牢政治根基

2024年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强调:“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新型劳动关系的形成对传统党建模式提出挑战,无论是单纯的单位党建还是区域化党建都难以有效覆盖。新就业群体具有高度依赖平台算法、流动性强、组织归属感弱等特征。这要求党组织建设实现“属地管理”与“行业嵌入”的融合,构建行业党委统筹、属地协同联动的组织体系,将党组织覆盖延伸至平台企业、配送站点、物流枢纽等节点,形成纵横贯通的组织网络。针对流动党员身份隐匿、活动参与度低等问题,创新动态摸排机制与教育管理模式,将组织生活融入职业场景,以班前微党课、云端学习圈等形式强化政治引领。

这些实践在扩大组织覆盖面的同时,彰显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生命力。当党组织在快递站点设立“红色驿站”、在物流园区打造“党员先锋岗”,劳动者的现实需求得到及时回应,党的政治优势便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效能。这种组织力建设通过强化党与新就业群体的血肉联系,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筑牢政治根基。

劳动权益保障是关键

为新就业群体服务夯实制度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这些重要论述与顶层设计为实践探索锚定了方向,也为新时代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服务凝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更好保障新就业群体劳动权益,国家在七个省市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试点工作,采取“工伤保险+商业保险”模式,将新就业群体纳入了大病医疗与意外伤害保障范围,提升职业抗风险能力,有效缓解因职伤致贫困的风险。全国总工会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印发《共同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指引》,明确了多部门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的协作机制和具体职责,各部门将联合推动平台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常态化协商,健全劳动者权益协商协调机制。

面对平台算法主导的劳动关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我国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021年9月,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提出:“提升数据质量、增强安全透明和避免偏见歧视。”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是一项涉及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强化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加快《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条例》立法进程,构建政府监管、平台履责、社会监督、司法保障的协同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条件监测平台,运用大数据动态评估保障政策实施效果;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开发适配数字经济需求的技能培训体系。

部分地区通过“小哥议事会”建立平台企业、劳动者、政府三方协商的机制,推动劳动者参与配送路线优化、平台规则修订等决策过程,协商共治的机制创新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要求。这些探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重要论述的践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层治理中民主协商与效率提升的辩证统一。这些制度和治理创新体现的是对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对“发展为了人民”根本宗旨的坚守。这种制度供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论实践,也为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制度范本。

共建共治共享是目标

为新就业群体凝聚协同赋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新就业群体既是基层治理的受益者,也是治理参与者,在治理实践中引导新就业群体成为基层治理的“移动探头”,推动治理格局从单向管理向多元协同转型。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的实践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领域的生动呈现,这不仅提高了治理效能,更培育了新就业群体的公民责任意识,也进一步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国家治理总体布局,体现了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同时为人类社会应对数字时代劳动关系变革贡献东方智慧,也彰显了“中国之治”的生机活力。一些地方设计积分奖励、荣誉授予等机制,同时让网约配送员担任食品安全监督员、网约车司机化身应急联络员等创新做法,将新就业群体的职业特性转化为治理资源,既破解了治理资源短缺难题,又通过角色赋予增强了群体认同。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既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路径。未来,需要以更高站位统筹发展与安全、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准坐标、实现价值,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作者单位均为上海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