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冷暖,一头系着万家灯火。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关乎当下,更利于长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对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作出部署以来,各有关部门和各地各高校推出一系列务实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关键冲刺期。面对依然存在的就业总量压力和复杂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各地党委社会工作部积极行动,为高校毕业生架起一座座从校园到职场的“连心桥”。
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由中共成都高新区工委社会工作部举办的“百日万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系列招聘活动”,聚焦高校毕业生多元求职需求,提供了一场沉浸式、全方位的就业服务体验。
这场招聘活动汇聚15家区域重点产业企业,涵盖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现代服务等多个高新区优势产业领域,提供了300余个就业岗位。毕业生们穿梭于各展位之间,积极投递简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工作人员深入交流。
据了解,成都市高新区以“百日万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系列招聘活动”为主题的线上线下招聘服务将持续到今年9月。系列招聘服务包括直播带岗、现场招聘会等多样化形式,在毕业生就业冲刺阶段,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城市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岗位资源是就业的生命线。不仅有就业招聘活动,多地党委社会工作部还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桥梁纽带作用和资源优势,搭建就业岗位供需对接平台。
云南省委社会工作部联合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省商务厅举办行业协会商会及会员企业助力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专场招聘会。招聘会吸引150余家云南行业协会商会及会员企业参与,共提供2300余个就业岗位,覆盖农林牧渔业、建筑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公共管理、教育等多个行业领域,为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选择。同时开设线上直播送岗服务点,实时播报现场企业需求信息,通过“云端”推送岗位信息,为未能到场的毕业生提供远程求职机会。一场招聘会,接收简历超3000份,有效拓宽了行业协会商会及会员企业、高校与毕业生之间高效对接的渠道,更是云南强化部门联动推进“校社企”合作,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尝试。
山西省大同市委社会工作部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参与“百会千企促万生就业”行动,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在服务社会、促进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方面,大同市委社会工作部加强协调联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建立“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行业协会商会+高校”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整合15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102家市级行业协会商会及大同高校等资源,全面搭建起市级就业招聘信息交互平台,将毕业生与企业用工需求紧密相连,畅通了政策传导与岗位对接的双通道。另一方面,大同市各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大同市内蒙古商会联动300余家会员企业推出护理师、农业技术员、研学导师等600余个岗位;大同市餐饮酒店业协会持续深化产教学融合,与多所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培育餐饮人才梯队,联动80家会员单位,创新推出“中央厨房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师”“中央厨房市场营销分析师”“大同菜品研发师”等新岗位。
志愿服务也成为助力毕业生就业的暖心之举。
日前,在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港校区)毕业生双选会现场,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委社会工作部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荷城志愿红·启航向未来”贵港市2025年高校毕业生双选会志愿服务活动有序开展。一支由心理咨询师、专业化妆师、专业摄影师等50余名志愿者组成的“荷城志愿红”志愿服务团队为求职毕业生量身打造了“五位一体”的暖心服务。志愿服务活动聚焦毕业生从校园到职场的过渡需求,通过延伸服务链条、创新服务方式,持续深化“就业护航”行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最后一公里”的暖心陪伴。
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既是落实党中央“稳就业”的部署,也是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随着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新兴领域的招聘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将持续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本报记者 刘鸿桥)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