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张小板凳、几杯热茶,党员带头,村民围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从家长里短聊到社区建设——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常态”。近年来,宝应县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推出“党建+小板凳”工作法,用“唠家常”的方式倾听民意、解决难题,将“大民生”融入“微服务”,真正让基层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向“群众参与”,从“单向管理”升级为“双向奔赴”。
“板凳会”唠出真民意
“从前开会总在办公室,如今社区工作者拎着小板凳到广场,大家敞开了聊,就像邻居串门。”宝应县安宜镇白田社区的李阿姨对“流动小板凳议事会”连连称赞。宝应县创新推广“流动小板凳议事会”模式,组织社区工作者、党员志愿者、网格员与居民坐在一起,围绕老旧小区改造、停车位规划、绿化升级等民生热点,面对面唠需求、想点子,让解决方案“沾泥土、带露珠”。截至目前,安宜镇在党组织引领下召开大小“板凳会”38场,收集意见建议120余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40余个,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0余起。
为确保“事事有着落”,宝应县各社区党组织每周在公告栏“晒”出问题解决进度,设立党员责任区并邀请居民打分“亮笑脸”,形成“党组织监督+居民评议+动态整改”的闭环机制。居民们表示,现在提建议就像“点外卖”,可以实时查看问题解决的进度。
“网格+代办”跑出加速度
“我年纪大了,不会用手机缴费,多亏网格员上门帮忙!”安宜镇船闸村80多岁的于大娘感慨道。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难题,宝应县推行“网格+代办”服务,网格员化身“跑腿小哥”,代办社保缴费、电费代缴等事项,全年累计代办帮办超8200件,服务群众1.2万余人次。
服务还延伸至企业一线,300余名网格员成了服务“群企”的“得力外援”,上门为辖区居民解决难事700余件,为企业代办帮办事项18件,服务人群达900多人次。针对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网格员主动对接企业、学校和社区,帮助扬州荣特电工器材有限公司的职工子女顺利入学。
企业相关负责人竖起大拇指说:“我就在微信群里问了一下现在职工随迁子女上学的政策,没想到网格员立即回复,并主动上门帮助收集整理资料,让职工子女在家等入学通知书就行了,服务真是无微不至。”
“微阵地”汇聚烟火气
在鲁垛镇鲁庄村的“老年大滴茶馆”里,老人们有的下棋、有的做手工,笑声不断。宝应县利用闲置房屋打造22个“老年茶馆”“长者食堂”等“微阵地”,为独居、空巢老人提供休闲、医疗、助餐等服务,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手工课堂,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这些“微阵地”不仅是活动场所,更是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收集社情民意的重要前哨。镇村党员干部定期走访,制定“共性+个性”服务清单,开展助浴、清洁等志愿服务活动,让服务精准触达“最后一米”。“以前办事要跑远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解决。”村民连连点赞。
“红色创投”激活新力量
如何让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宝应县推出“红色创投”项目,通过“群众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社会评单”模式,引导社会组织为孤寡老人提供帮扶、为残疾人开展就业培训、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累计惠及上千人次。宝应县还建立“信息收集—上报—处置—反馈”闭环机制,确保问题“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从“板凳会”到“微阵地”,从“网格代办”到“红色创投”,宝应县的“党建+小板凳”工作法,不仅拉近了干群距离,更让基层治理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在这里,每一张小板凳都是民意的“接收器”,每一次唠嗑都是幸福的“播种机”。“板凳会”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本报通讯员 王桂元 杨光)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