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阳市坚持市委统一领导,市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抓总,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探索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全域协同治理新生态。
今年以来,山东省莱阳市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探索“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新路径,形成“专业社工有深度、志愿服务有温度、基层治理有力度”的工作格局,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效能。
莱阳市坚持市委统一领导,市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抓总,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探索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治理新生态。
培育三个支撑体系,夯实融合发展根基。组织培育,筑牢专业服务矩阵。实施“社会组织孵化工程”,通过“政策扶持+能力建设+平台搭建”立体培育模式,打造专业组织集群。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为10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提供定制化培育;建立“专家导师+实务督导”双轨培训,开展个案管理等专题培训20场,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孵化12家社区自治组织,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项目提质,打造精准服务品牌。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构建“调研—设计—实施—评估”全周期管理体系。聚焦“一老一小一新”,开发“探客之旅”“春雷筑梦”等24个品牌项目;引入三级评审机制,邀请居民、专家参与评估,确保服务精准。如,“红色管家”项目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实现小区环境面貌焕新。经验沉淀,强化典型示范引领。建立“实践—总结—推广”转化机制,梳理社区治理等18个典型案例,编印《莱阳市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服务创新案例集》,其中古柳街道挺城社区“解忧调解团”经验在12个社区推广,通过矛盾调解,形成“调解一个、影响一片”的辐射效应。
推进“五共”实践路径,激活社会多方资源。组织共育强引领。在全市27个社区推行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项目,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通过社区党组织统筹资源、牵头实施,确保项目贴合民生需求,强化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引领作用。队伍共建聚合力。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专业支撑+志愿者广泛参与”队伍协作机制。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需求调研、项目管理等环节提供督导与技术支持,志愿者承担走访排查、基础帮扶等工作,壮大基层服务力量。项目共创提精度。推行“需求调查—目标制定—资源整合—计划执行”工作法,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志愿者共同参与项目全流程。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负责建档评估、资源链接等专业服务,志愿者侧重生活照料、情感陪伴等基础服务,二者实现优势叠加,提升服务精准度。阵地共享拓空间。统筹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按照“一域多用”原则,设立40处志愿服务站点。整合社区公共空间,打破资源壁垒,为多方主体参与基层治理提供共享平台,提升阵地使用效率。场景共营优服务。以社区为枢纽,汇聚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志愿者、慈善资源等多方力量,建立102项服务清单。针对居民个性化需求,精准匹配资源,打造政策宣讲、邻里互助、矛盾调解等多元服务场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聚焦七大服务领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政策宣讲解民惑。开展“政策春风进万家”活动,组织800名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围绕医保改革、养老补贴等政策,通过手册发放、案例讲解等形式,为1.3万名居民提供服务,架起政民沟通桥梁。邻里守望暖民心。实施“邻里守望”行动,组织社区志愿者结对帮扶独居老人,开展安全巡查、纠纷调解等服务,累计解决急难问题60余件,营造邻里互助的温情社区氛围。矛盾化解促和谐。在城厢街道、古柳街道设立“和谐信访暖心岗”,派驻15名法律顾问、调解员驻点服务,通过政策解读、联动调解,化解矛盾纠纷40余起,推动26件民生诉求高效办结,促进社会和谐。普法宣传固根基。开展“法润民生”行动,组织125名律师、调解员进社区,通过反诈情景剧、法律咨询等形式普及民法典,发放资料、解答法律问题,提升居民法治意识。流浪救助传温情。参与“暖冬护佑”行动,组织100名志愿者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巡查、发放物资,联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提供医疗救助、返乡帮扶,参与救助流浪人员50余人次,彰显城市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强防线。心理志愿服务队开展“希望24热线”行动,30余名心理咨询师驻社区开设“心灵树洞”,通过个案辅导、减压沙龙等方式服务居民,构建社会心理健康防护网。平安建设护家园。实施“平安守护”行动,组织100余名志愿者开展治安巡逻、反诈宣传,化解楼道纠纷120余起,排查消防隐患100余处,开展应急演练30余场,织密社区安全防护网。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莱阳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