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探索城乡“有礼善治”新路径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舆论导向,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浙江省衢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主线,以“衢州有礼”推动“三治融合”,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精心勾勒“有礼善治”的基层治理新风景。

衢州市地处浙江省西部、浙江母亲河钱塘江的源头,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1800多年建城史,是孔子后裔的世居地和第二故乡,全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孔氏南宗家庙坐落于此。衢州市深入挖掘南孔文化的“有礼”核心价值,坚持以“有礼之风”推进“有礼之治”,把“衢州有礼”有机融入城乡基层治理各环节、全过程,一体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加快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以礼为先

形成“以文化人”的浓厚氛围

衢州市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因地制宜挖掘“有礼”文化、传承“有礼”精神,持续提升群众文明素养、厚植治理新风,打造形成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基层治理实践样本。

1991年,江山市凤林镇白沙村出版了首部村志,是全国最早出版村志的村庄之一。位于村口的石头上刻着“把村志编好用好,把日子越过越好”。这句话让白沙村村民有了独特的归属感。“我们白沙的历史都在村志里了。”村民周水军很自豪地说。

首部村志的前几页,讲述了这样一则事例:20世纪60年代,两兄弟因厨房地基产生纠纷,后经调解员劝说,兄弟俩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1982年,白沙村针对村民矛盾纠纷订立了相关调解举措。随着木材产业的发展,村里因木材砍伐产生了新的纠纷类型,于是该村又对相关内容做了增补。

白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郑日福说:“修志多年,我们从中梳理总结了一批好办法,记录并传承了一批好家风,带动村里人心越来越齐、风气越来越好。”

柯城区沟溪乡余东村被誉为“农民画村”。在这里,农民画家白天拿锄头,晚上拿笔头,用画笔传递出乡村和美的良好风尚。余东村的绘画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当时,6位农民响应政府“文化下乡”活动,参加了专业绘画培训,余东村自此与绘画结下不解之缘,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画村”。如今,这个800多人的小村庄有300多人参与农民画创作。

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晓勤介绍:“画是余东村的‘魂’,我们充分发挥农民画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育人作用,将其融入乡村治理,以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等阵地为载体,以党支部、党员画家为引领,带动农民积极参与作画,通过自己的作品凝聚共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余东村坚持以画为媒,以文育人,结合农民画创作,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发动党员画家集体创作200余幅画作,以画传播家风家训、文明有礼等正能量,滋润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形成家家重美德、人人讲文明的新风尚。同时,余东村以农民画活动为牵引,链接村内资源、整合多元力量,培育形成养老托幼小分队等9支志愿服务队伍,有力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余东村还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早上好”这一传统起源于常山县新昌乡达塘村。“最开始‘早上好’只是一句问候。”达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重良说,“我从鲁迅先生的‘早’字中获得灵感,坚持‘事不过夜、凡事赶早;事不避难、积极向上;事事领先、处处争好’的工作原则,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感染党员干部和群众。”

为了让“早上好”内涵进一步拓展到基层治理领域,达塘村探索出以“村务大家议、村事大家干、村风大家树、村福大家享”为主要内容的治村新模式,形成“党建+家文化”的治理格局。

以“家文化”凝聚民心,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带好头。村“两委”成员定下“三个一律不得”铁纪,即村“两委”成员及其亲属一律不得参与村内工程项目,一律不得接受工程项目方请客吃饭,一律不得收受工程项目方任何好处。达塘村将乡村振兴讲堂作为村民议事主阵地,由群众担任“公证员”,矛盾双方打开天窗说亮话,有理无理大家评。同时,广泛开展“晒家风家训、讲家风故事、评诚信家庭”等系列活动,形成“和谐达塘”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实现有效治理。

和合为要

搭建“三方协同”的共治载体

“和合”理念是儒家思想重要的价值取向。社区治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的相互协同。衢州市将“和合”理念融入社区治理全过程,创新推行“红色物业联盟”机制,串联起多方主体,凝聚社区治理强大合力,推动形成柯城区白云街道白云社区春江月小区、龙游县龙洲街道滨江社区蓝茵河畔小区等一批“三方协同”共治示范典型,将“和合”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绘就一幅幅百姓和顺、社区和美、社会和谐的优美画卷。

做好基层治理,关键要靠党组织“头雁”领飞。衢州市建立完善“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的组织架构,构筑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处置高效的组织体系,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党员群众的“主心骨”。

春江月小区过去存在私搭乱建、拖欠物业费、邻里关系紧张等问题。在区委组织部和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成立了小区党支部,实现小区党支部书记与业委会主任“一肩挑”,同时提高了业委会成员中的党员比例,9名成员中有7名党员,强化了党对业委会工作的领导,并建立“红色礼享家”党建品牌。200余名小区党员全部到小区报到亮身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参与社区治理。

衢州市坚持“社区事大家议、大家定”,建立楼道户主会、红色议事会、社区联席会三级议事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小区事务决策程序,社区大事小事充分吸收居民、物业服务企业等各方意见建议,形成“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浓厚氛围。

“加装电梯怎么协调?”“小区停车难问题如何破解?”在衢州市的社区里,这样的讨论已成为常态。

今年以来,春江月小区已围绕垃圾分类、路面改造等问题召开10场居民议事会,解决了绿化保洁等一批居民关切的突出问题。通过全面开展议事协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减少了居民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矛盾,小区实现连续6年物业费收缴率100%。

社区治理要依靠广大群众的参与,画好“和合”共治的“同心圆”。衢州市坚持筑阵地、搭平台、建机制,不断拓宽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渠道,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将居民需求、社区资源与社会力量有机整合,不断壮大社区治理“朋友圈”。

蓝茵河畔小区充分挖掘居民“能人”资源,组建“红管家”志愿服务队,将公检法工作人员、教师、医生等按照行业分类编入志愿服务小组,为小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14名医生业主成立了“医护志愿服务团”,为居民免费提供健康咨询、应急救助服务等。小区还依托基层智治应用,线上发布各类“邻礼”活动,建立积分制,更好地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各项事务的积极性。

德法兼蓄

建立“规约互促”的规范体系

儒家思想强调“以德以法”,德法并重。衢州市在探索“有礼善治”过程中,通过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作用,有力促进了基层治理有法可依、有规可用、有人执行。

柯城区花园街道上洋村10次修订村规民约,探索“规约互促”的有效机制,从村民“告状”频繁、干群关系复杂的上访村,变身村民安居乐业、干群共谋发展的幸福村,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

村规民约的修订不仅是村级组织的事情,更是关系到每户居民、每个村民的切身大事。上洋村村规民约已有逾30年历史。从1992年出台第1版村规民约解决土地承包到户问题伊始,上洋村就开启了“用民主议事发现问题、用村规民约解决问题”的基层治理路径。上洋村村“两委”成员定期向村民征求村规民约修订意见建议。比如,村集体经济壮大后如何分配收益,怎样才能更公平公正,成了村民最关心的问题。第7版村规民约对分红问题进行了明确,区分了社员与村民的身份权利义务内容,不仅确保了社员应享有的待遇,也方便了流动归乡村民的生活。去年,在第10版村规民约中又新增了一条:党员干部带头简办红白喜事,实行报备制、一餐制,单方宴请不超过30桌,单笔礼金不超过300元,彩礼低于10万元。白纸黑字的承诺,让当地村民多了一份踏实感,为文明乡风增添了底气。

村规民约谁来修、怎么修,关系着村庄治理的成效。在修订村规民约过程中,上洋村村“两委”成员建立了“征求意见、形成初稿”“分组讨论、形成二稿”“集体讨论、修订意见稿”“户主大会、形成正式稿”等“四下四上”修订流程,利用村广播、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特别是在修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整体审议表决的做法,对每次修订的内容逐条逐项进行表决,进一步提升了修约过程的规范性。通过规范流程,提升了村规民约在村民中的公信力,让村规民约真正成为广大村民集体意志的体现。

上洋村坚持人人有责、人人明责的原则,将村民履行村规民约要求固化下来,与入党审核等工作结合起来,增强村规民约执行刚性,维护村规民约的有效执行。上洋村还以履行村规民约情况为重要依据,每年召开户主大会评选“先进村民代表”“先进家庭户”“好公婆”“好媳妇”等各类典型,以榜样作用激发广大村民的荣誉感,让原本“挂在墙上”“锁在柜中”的村规民约更富生命力。村规民约让广大村民人心更齐、也让村庄发展势头更强劲。近年来,上洋村集体收入年年增长,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200余万元。

编后语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当前,社会结构更加复杂、社会思想更加多元,社会治理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浙江省衢州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解码南孔文化基因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儒家教化思想的当代价值,将儒家思想精髓“润物细无声”地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充分激活其价值引领、道德陶冶、规范约束等功能,更好发挥文化思想在城乡治理中的根本性、长远性作用,进一步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探索走出一条文化共融、多方共治、和谐共享的“有礼善治”新路径。

(本报通讯员 孔令涛 张皓旻)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