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积极探索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以党建为引领、“三治融合”为基础、健全要素保障的基层善治体系,让基层治理“活水涌动”。
坚持党建引领 找准组织堡垒“定盘星”
健全体制机制。在哈密市委党的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市委书记任总召集人,强化跨部门工作统筹和协同联动,指导各区县健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实现横向联动、上下互动。市委社会工作部认真履行协调机制办公室职责,制定相关文件,筹备召开协调机制全体会议2次,有力推动基层治理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织密治理体系。全域推进“党建网格+综治网格+服务网格”三网融合,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伊州区各街道搭建党群连心的实体阵地,统筹“五社”资源,培育97个“小而美、易上手”的社区服务项目,打造养老服务、文化培育等专业化“服务集群”,激发社区治理效能。
强化主线意识。坚持用正确历史观和科学文化观正本清源、凝聚人心,大力实施文化挖掘研究保护展示工程,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引导各族群众参加“永远跟党走——看历史游家乡爱祖国”“我和亲戚游哈密”等活动,强信心、聚民心、筑同心,凝聚起人人参与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
推动“三治融合” 共绘群众参与“同心圆”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规范村(居)民自治工作,完善村(社区)议事协商制度,全域推广应用“四议两公开”、议事协商目录、“居民说事”等制度,创新“网格说事点”“周末议事厅”等议事协商形式,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民情恳谈”矩阵,形成“提、议、办、评”闭环机制。比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光明社区通过“小板凳议事会”收集居民意见,将停车位规划、电梯加装等事项纳入协商议程,居民积极参与率从30%提升至85%,改造满意度大幅提升。
推动法治入心践行。大力宣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居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全覆盖推广“一村一居法律顾问”,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657名基层普法骨干,促进矛盾纠纷就地、就近、便捷、高效多方化解。2024年4月,哈密市五堡镇博斯坦村村民买某的18只羊进入乃某家果园,吃了地里的葡萄苗,两家为赔偿事宜争执不下。该村调解员于学然将两家人召集到一起说:“葡萄苗被啃了依法得赔,但葡萄苗还可以长出来,如果撒上羊粪,会长得更好。买某给乃某赔一车羊粪,此事就解决了好不好。”双方均同意。于学然用“羊粪抵偿法”使纠纷得到圆满解决。此外,陶家宫镇组建24人法治宣讲团,定期开展“送法进网格”活动。这些事件和活动都有效提高了村民法治意识。
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启动“榜样引领”工程,充分发挥“感动中国人物”阿布列林·阿不列孜、“草原赤子”杨忠贤等一批先进典型示范作用,营造争当先进、共倡新风的社会氛围。“哈密好人”马海源带领50余名老党员成立“党旗红”志愿服务队,宣讲政策、扶危济困,用行动擦亮共产党员先锋底色。
健全要素保障 夯实治理秩序“压舱石”
贯通融合工作机制。完善“网格发现、村社接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末端评价”联动协同闭合工作流程,推动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新就业群体、志愿者等参与基层治理,收集社情民意、排查矛盾纠纷,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有力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城北街道“说理工作室”整合法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485人,2024年化解矛盾纠纷151起,调解成功率达98%。
深入推进减负增效。落实刚性制度约束,自上而下清理冗余机制和滥挂牌现象。制定村(社区)准入事项清单,强化办事流程再造和优化,严控“责任甩锅”和“过度留痕”,推动基层由“被动承接”向“主动筛接”转变,从源头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
强化长效激励措施。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抓手,引导群众自主制定规则、相互监督约束。深化积分制成果运用,实现政府引导、群众自治双轮驱动。巴里坤县将村规民约积分量化管理与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分红、最美家庭评选等事项挂钩,有效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汇聚了基层治理合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