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位于上海市东北部,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有18个乡镇268个村,常住人口59.22万。作为上海市最大的涉农区,伴随人口老龄化、空心化趋势,崇明区村级组织面临负担过重、资源薄弱、权责失衡、能力不足等一系列挑战,乡村治理面临较大难度。为此,崇明区聚焦村级组织减负、增能、提效、强基四个维度,通过完善治理体系、建立职责事务清单、建优基层人才队伍等举措,为“车”减负、为“马”赋能,持续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
为“车”减负,让村级组织服务群众更有精力
严把事项准入。健全村级事务准入机制和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工作推进机制,明确崇明区委社会工作部作为牵头单位,加强对村级组织准入事项和信息系统下沉村级组织使用的准入审核,对准入事项开展年度评估和动态评估,严格把关准入事项范围,严控清单外事项下沉到村。
加强动态监测。健全监测、评估、处置的闭环机制,搭建热线电话、网络信箱等平台,畅通“点对点”沟通联系、问题直报渠道。建立基层减负村级监测点,定期召开减负专题座谈会,持续开展乡镇自查、随机抽查,不断巩固减负工作成果。
开展常态清理。对村级组织的机制牌子、信息系统、开具证明事项等情况开展定期评估,加强日常监测,开展动态清理,推动同类治理,做到发现一点、整改一片、规范一类,让村级组织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减负成效。
为“马”赋能,让资源下沉村级组织更聚合力
深化拓展党建微网格。构建“15分钟社区治理微圈”,全区划分为984个党建微网格,每个微网格覆盖300~500户,以党建微网格为基本依托,推进“多格合一”,有效整合村级综治网格和服务网格,将多张网融合为一张网,实现人、财、物、事在微网格的聚合。
推动服务资源下沉网格。全面梳理乡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资源,形成法律、治理、服务等资源项目清单。在每个党建“微网格”形成定点“资源清单”,在网格党群服务点公示资源信息,供群众按需“点单”。把“民情日记”大走访延伸到微网格,全覆盖、常态化开展调研走访、上门送单,确保“民有所需、我有所应”。
推动人才力量到村汇聚。从市、区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中选派50名驻村指导员到集体经济发展任务较重的村担任“第一书记”。借助区域化党建平台,从驻地央企中选派24名优秀骨干担任村党组织“第二书记”。鼓励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下沉到微网格、村民小组担任“第二微网格长”“第二组长”。组织开展“五新行动”,引领新兴领域群体参与基层治理,融入村级组织,为乡村治理聚力赋能。
为治理提质,让村级组织履职尽责更具张力
推行小微权力清单。结合乡村治理工作实际,探索建立小微权力清单,明确每项权力的运行流程、操作规范等内容,将每项职责落实到人,为村干部依法依规履职用权提供“说明书”,为群众便捷办事提供“明白纸”。
建立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对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优待抚恤等政务服务,文化活动、旅游咨询等文体服务,养老、幼托等生活服务,医疗、法律等专业服务进行全面整合梳理,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事项基本目录清单,为群众提供更全面、更系统、更精细的公共服务。
完善村级事务公开清单。探索将基层党务、集体经济等内容纳入信息化平台,形成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规范目录清单。充分发挥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村务公开线上系统作用,加大村务公开的力度和广度。规范设置村务公开栏,健全村务公开线下公开流程,逐步形成与线上公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公开机制,让群众对村级事务更明白、更信赖。
为治理强基,让村级组织干事创业更有动力
明确遴选要求,选出“好班长”。启动“瀛洲好班长”行动,确定遴选标准,突出遴选重点,着重从“乡村振兴示范村”“美丽乡村示范村”等重点村遴选人员。严格遴选流程,通过乡镇考察、组织部门遴选人员、区级部门联审,全面考察培养对象的日常表现和工作实绩。截至目前,已有23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纳入“瀛洲好班长”培养库。
提升看家本领,锻造排头兵。开展名师带教,建立双重带教模式,由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和经验丰富的原村党支部书记开展日常带教学习。进行“一人一计划”培育,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内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加强跟踪指导,定向了解培养对象的成长动态,及时提供专业指导。
激发劲头活力,提振精气神。搭建实践平台,选派11名“瀛洲好班长”培养对象赴周边地区挂职锻炼、学习经验,开展演讲、展示、交流等活动。加强典型引领,依托上海智慧党建网、上海崇明等媒体,宣传“瀛洲好班长”的突出事迹和经验做法。注重评估激励,对表现突出的培养对象,优先给予考核“优秀”等次,优先推荐“新时代居村好班长”等评优评先。常态化开展优秀村干部定向招录公务员工作,拓宽村干部晋升渠道。
(上海市崇明区区委、区政府供稿)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