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问诊”开良方 “对症下药”促和谐

近年来,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因地制宜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以“分类+清单”“常态+动态”“联动+实效”为着力点,构建“三类问题联解、六项举措联用、五大保障联抓”的“365”乡村治理模式,形成“源头预防、依法治理、减少矛盾、促进和谐”的新格局。

三类问题联解

“分类+清单”精准施策,提升治理效能。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治理效率”的目标,采用“分类+清单”工作思路将乡村治理问题分为“未病”“小病”“大病”三类,通过建立类别清单对各类问题进行精准施策。

“防未病”,形成“未病”类别清单。把乡村中潜在的、尚未显现或尚未发展成明显问题的因素和情况定义为“未病”。将其分为政策误解类、不良风气类、潜在矛盾类、设施隐患类等类别。

“疗小病”,形成“小病”类别清单。将乡村中已经出现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小、性质较为轻微的问题定义为“小病”。把“小病”分为争吵纠纷类、轻微违规类、设施故障类、政策抵触类等类别。

“治大病”,形成“大病”类别清单。把对乡村和谐稳定和发展造成重大影响的问题定义为“大病”。把“大病”分为群体冲突类、严重污染类、违法犯罪类、重大灾害类等类别。

六项举措联用

“常态+动态”协同发力,优化治理载体。通过建立“常态+动态”机制实现六项举措协同发力,以常态确保日常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动态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变化趋势,从而保证了治理体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高效运转。

乡风文明树新风。选好乡风文明带头人,每年开展“十星文明户”“五好家庭”“善行公德榜”“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等评比活动,实现评选活动常态化开展、评选标准动态化调整。

村规民约立规范。严格规范村规民约制定或修订程序,组建由村“两委”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的民意征集小组,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将意见分类提交讨论,实现村规民约的执行常态化、修订动态化。

“1号主题党日”提质量。村级党组织每月的1号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按照“4+X”模式,常态化完成4个规定动作,动态化调整自选动作,实现了“固定日期、保质保量、实际运用”的目标,有效提升组织生活质量。

事项清单明权责。通过建立责任、小微权力、服务、监督等清单,明确职责、任务、要求,严格落实责任,切实将村级事务管理清单化、运行规范化,及时根据工作实际调整清单内容,实现清单制度常态化、清单内容动态化。

“四议两公开”强民主。对村级重要决策、重大事务、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等村级重大事务由党支部会议提议、“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后,将决议结果公告,办理结果公示,并邀请村民对公示情况进行评价,实现活动常态化开展、评价动态化实施。

法律服务化纠纷。实施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统一为全区每个建制村配备一名专业法律顾问,采用定期与动态化预约到村的形式,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宣传、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等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化解矛盾纠纷,有效为基层缓解民事纠纷调解压力。

五大保障联抓

“联动+实效”强化支撑,夯实治理成效。通过“联动+实效”强化支撑,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中的诸多问题,从而确保了各项举措落地生根。

建立信息收集反馈机制,实现呼应联动。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同步收集信息,设立“你点我帮、有呼必应”大数据平台,线上征集民意,了解群众急难愁盼,倾听群众声音。线下设立村民意见箱,组织网格员、志愿者等定期走访,收集村民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将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各级书记的难题工作范畴,回应、解决群众关切。

构建“前后”工作体系,实现学评联动。学习交流走在前,不定时举办外出学习参观,学后谈感想、列计划、快行动;各村村“两委”班子后评估,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换届阶段、初任阶段和届期跟踪其工作情况、村级党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估。

搭建矛盾化解机制,实现“三调联动”。本着“群众无小事”的原则,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三调联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调解成本,促进了村庄和谐。

推动“村务警务一体化”,实现村警联动。选派41名党员民辅警兼任各建制村党组织副书记,深入了解重点工作,发挥公安职能作用,做好支持配合,使乡村治理从“单打独斗”变为党组织领导下的“协同共治”。

落实各级书记解难题,实现上下联动。搭建“区委―乡镇(街道)党(工)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四级联动体系,推进“功能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让组织触角、服务触手延伸覆盖到网格。

(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委社会工作部、复兴区委组织部、复兴区农业农村局供稿)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