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洞庭湖平原的稻浪深处,有一个曾经寂寂无闻的村庄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传奇。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以2025年村级换届为支点,撬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变革,用制度创新打破治理坚冰,以数字赋能驱动产业腾飞,在田野上铺展出一幅“换届赋能强根基、数字治理焕新颜”的壮美画卷。
夯基固本:擘画沃野振兴锦绣图
地理坐标中的战略定位。港中坪村北倚沅水,南接桃花源,3名村“两委”成员带领6个村民小组803名村民守护沃土。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与粮食生产万亩示范中心区,这里的每寸土地都跃动着现代农业的脉搏。
总书记足迹的治理启示。2024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踏着春泥走进港中坪村,对基层治理工作调研,作出的重要指示成为治理转型指南针。村“两委”锚定2025年村级组织换届节点,将“党建红+科技蓝+生态绿”治理体系植入发展基因,践行“持之以恒抓减负、久久为功强基层”的治理理念。
数字背后的振兴密码。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45万元、人均收入2.38万元的双突破,折射出治理现代化裂变效应:智慧农田节水50%的科技革命,“幸福屋场”95%矛盾调解率的自治实践,红白事简办可年节省10余万元的文明迭代。从“湖南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向“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进军的轨迹,印证传统村落与现代治理的完美融合。
治理创新:换届赋能引领“三链融合”
治理创新:换届赋能锻造先锋队。一方面,前瞻布局破解人才困局。创新实施“早调研、早动员、早规范,零上访、零举报、零事故”的工作机制,通过“屋场会”收集民意建议60余条,实现《换届民意需求清单》精准对接。发起“青蓝工程”实现班子结构优化,新提名候选人中“新农人”占比50%,全都是大专以上学历,形成“老中青”雁阵梯队。另一方面,减负增效激发治理活力。开展“摘牌行动”清理冗余牌匾26块,村干部坐班时间压缩30%。创新“移动办公室”服务模式,协调合作社盘活撂荒地,组建“铁骑服务队”为留守老人配送物资。
数字转型:智慧平台重构治理生态。一方面,农田革命夯实产业根基。投入1300万元实施“小田改大田”工程,建成670亩高标准农田和300亩数字农场。构建“天空地人机”监测体系,水稻产量预测精度达95%,实现手机APP远程精准管理。种粮大户戴宏通过智慧系统节省巡田时间70%。另一方面,积分体系激活群众自治动能。创新“绿色存折+和谐账户”双轨积分制,将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纳入量化考核。积分兑换制度带动青年参与率提升25%,形成“做好事换实惠”的良性循环。同时,云端治理提升服务效能。村级定制的“智慧稻乡、灵醒湘村”户情标示牌上的二维码,汇集了村规民约、屋场公约、积分管理、网上举报、清廉港中坪等多项服务功能,做到“扫码”皆知,为村民查询、办事提供了方便。
机制创新:制度筑基长效治理。一方面,村规民约引领文明新风。动态修订村规民约,七次迭代形成红白事简办、门前三包等务实条款。建立“幸福屋场”,800余户签订承诺书。红白事简办条款实施后,村民刘家办喜事节省了2万元。另一方面,红色引擎驱动持续发展。强化“镇村主导+群众主体+乡贤赞助+协会管理”模式,带动集体经济反哺乡村振兴。港中坪村村史馆、古法馨香源技艺再现等传承古人智慧,让传统文化、乡愁故里赓续相传。
改革攻坚:破解治理困局
直面换届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选民参与失衡。外出务工选民因委托投票程序繁琐导致参选率不高。另一方面,新干部存在能力短板。半数新提名人员缺乏基层经验,易引发“突击决策”“程序失范”的风险。
突破效能提升瓶颈。一方面,数字鸿沟突出。智慧农业设备覆盖率仅为45%,留守群体户情标示牌上的二维码使用率不足40%;传统种植主导集体经济,深加工产值占比低于20%。另一方面,历史矛盾待化解。土地流转分配等问题尚未建立制度化解机制。
破局之道:构建可持续治理生态
创新工作,筑牢换届根基。一方面,规范选举流程。推行“线上登记+流动票箱”提升村民参选率,组建纪律督查组严查拉票贿选。另一方面,启动头雁续航工程。老村党支部书记段德喜组建“乡村振兴导师团”,联合湖南农业大学开设基层治理课程,实现新任村“两委”干部培训全覆盖。
数字赋能智慧农业,推动产业升级。一方面,全域智能升级。物联网农田扩至500亩,配套AI病虫害诊断系统,智慧农业覆盖率超75%。另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条。与港中集团联营开发胚芽米、米粉等深加工产品,提升深加工产值占比。
建立长效机制,提升治理效能。村规民约两年一修订,增设数字经济、生态保护条款,将直播带货纳入积分奖励。在“幸福屋场”嵌入智慧治理模块,通过二维码实时公示村务及积分排名,提升治理透明度。
(作者系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金一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