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里的议事会

陕西省潼关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党建引领、群众参与”治理理念,创新探索“巷子议事会”治理新路径,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以前政策下来,我们只在村委会会议室开展宣传,很多村民忙于农活,来不了。现在我们直接走进巷子,走到村民身边,大家围坐在一起,唠唠家常,就把政策讲清楚了。”秦东镇寺角营村党委书记郑平喜说。村“两委”干部利用村民茶余饭后的时间,走进巷子,用乡音土语讲解医保政策、乡村产业发展、粮食补贴等方面内容,让政策宣讲更加贴近村民的生活实际。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用乡土话传递新思想,把文明新风吹进田间地头,让党的好方针、好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全党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巷子议事会”以“开门教育”的方式,将作风课堂搬到群众身边,通过讲述身边的典型案例,营造风清气正的乡村环境。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方式,在村民更容易接受的基础上,增强了村民的纪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与传统的开会形式不同,“巷子议事会”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没有讲话稿,不设主席台,村干部、党员和村民搬着板凳围坐一圈,从邻里纠纷到产业发展,从基础设施到环境整治,所有议题都由村民“点单”,巷子成为了解社情民意的好渠道。这种模式不仅拉近了干群距离,更激发了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让群众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近日,潼关县代字营社区八组小广场上,一场聚焦农村垃圾处理的“巷子议事会”火热召开。村组群众、党员代表、企业项目负责人等围坐一圈,共解垃圾中转站建设难题。议事会上,代字营社区党委书记朱广杰首先介绍了垃圾中转站建设的背景和重要性,项目负责人详细讲解了垃圾中转站的运作模式、预期功效及管理模式。随后,群众代表围绕选址、维护、管理等问题踊跃发言,提出优化建议。经充分协商,参会各方达成初步共识,明确工作方向,为改善人居环境按下“加速键”。此次“巷子议事会”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诉求的平台,也为垃圾中转站项目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村里路灯少,尤其是广场那块,晚上跳广场舞都是摸黑的,能不能增加照明设备?”“通村桥被雨水冲毁了,孩子上学都不方便”……针对群众反馈的问题,能够现场解决的,立即整改解决,让村民吃上“定心丸”;不能当场答复处理的,详细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多方协调妥善处理,把工作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村民出门摸黑、出行难等问题,桐峪镇桐峪社区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多次进行实地勘察和系统规划。通过举办议事会、入户走访、召开居民群众代表大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目前十多盏路灯已全部安装到位,为广大群众照亮回家“安全路”。

“巷子议事会”以村(社区)为单位,搭建议事平台,主动聚焦群众“关键小事”,把准议事的主题、方向,找准问题的症结,坚持“群众点单、干部接单、马上办单”,建立问题台账,明确责任人和解决时限,形成“倾听—收集—协商—落实—反馈”的工作闭环,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切实做到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满意在一线。

“巷子议事会”推行以来,先后化解邻里矛盾纠纷50余件,收集意见建议130余条,一批涉及灌溉、道路、基础设施的民生项目相继落地,有效解决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公共照明、老旧小区楼顶补漏、隐患老树砍伐、修建免费停车场、增设充电桩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巷、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

(本报通讯员 许璐)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