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驿站更像一根‘红纽带’,把党组织和居民紧紧连在一起。现在,它升级了,更像一个动力十足的‘加速器’,对居民的需求响应更迅速了,大伙儿的参与感也更强了!”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城街道天恒王府小区“暖心驿站”里的工作人员杨姣笑容满面地介绍着驿站这一年多来的变化。
杨姣的感受,正是淮安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成效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淮安区委社会工作部探索以党建为引领,将服务阵地下沉至居民家门口,精心打造了遍布辖区的“暖心驿站”。这些驿站不仅是小区党支部的活动阵地,也是居民活动的活力空间,它更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同构建起“一主多辅”的为民服务矩阵。
“家门口”有了“前哨”
“‘家长里短’里藏着需求,我们驿站就是要当好这个‘雷达’。”杨姣对此深有体会。她所在的驿站,通过“驿站夜话”、线上“微心愿”、日常走访“唠家常”,敏锐地捕捉着小区里的民生脉动。一次与陪读老人拉家常时,杨姣和同事们发现了一个居民的共性需求:好几位独自在家照顾孙辈的老人,正为孩子因高考而产生的焦虑情绪而忧心忡忡。“老人们自己都很紧张,更不知道如何帮孩子疏导。”杨姣回忆道。驿站一方面整理上报这一特殊需求,另一方面精准链接入驻社区的馨民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专业心理咨询师及时介入,为这些家庭提供心理疏导,有效缓解了社区考生的考前焦虑。”杨姣欣慰地说。
驿站在处理居民“关键小事”方面的成效明显。“过去楼道乱堆杂物,上报、协调、清理,流程走下来得好几天。”承恩社区楼栋党小组组长王亮指着如今整洁的楼道说,“现在不一样了,驿站牵头,我们楼栋党员、居民代表、物业现场开个‘圆桌会’,当天就能拿出方案,第二天杂物就清走了。效率高,邻里矛盾也少了。”驿站还化身政策落地的“解读师”,九龙湾小区的刘大爷对此赞不绝口:“适老化改造政策细则多,我们老人看着头晕。驿站小张用‘小板报’和‘微课堂’讲得清清楚楚,还帮我们代办申请,服务太贴心了!”
“小驿站”变身“枢纽”
“驿站光靠社区几个人可不行,关键要当好‘支点’,撬动小区内外的能人、资源。”漕运小区党总支书记孙雅倩道出了驿站升级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她介绍,漕运小区驿站建立了“能人榜单”,链接辖区资源,整合了退休教师、在职律师、热心店主等力量,“现在我们有退休老师办的‘四点半课堂’、律师坐镇的‘法律问诊角’、热心店主提供的‘便民工具屋’、都是靠驿站这个平台把分散的资源凝聚在一起。”
数字赋能让驿站的资源调度更加精准高效。在部分驿站,通过接入市级智慧平台,实现居民“点单”、驿站“派单”、资源“接单”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高效匹配。恩来社区独居的张奶奶体验后连声称赞:“这‘一键通’太方便了!按个键就能叫来健康检查,上次家里水管漏水,驿站立马帮我联系到小区里的‘工匠’志愿者,修得又快又好,还不收钱!”
针对小区停车、宠物管理等“老大难”,驿站定期召开的“议事会”成为多方协商共治的重要平台。“过去是社区唱‘独角戏’,协调起来费劲。”小区物业经理李林坦言,“现在是驿站搭台,社区、物业、周边单位都能‘面对面’坐下来,解决问题的效率高多了。”
“加速器”驱动治理升级
“有困难找驿站党员,这话在我们小区真不是虚的!”河下街道西城花园小区居民王大妈指着驿站里忙碌的党员身影说,“上次我们楼栋两户邻居因一点小事闹别扭,就是驿站党员主动上门,耐心调解好的。心气顺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驿站内常驻的党员和常态化服务,提升了居民幸福感。
驿站提供的平台也激发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由驿站孵化的“绿植认养志愿队”“楼栋自管小组”等微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前觉得社区管理是‘上面’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年轻志愿者小陈一边整理共享工具屋一边说,“现在驿站让我们有机会参与进来,为自己的家园出份力,感觉特别有归属感!”
“从‘红纽带’的情感联结,到‘加速器’的效能驱动,‘暖心驿站’的升级生动体现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命力。”淮安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它打通了服务居民、凝聚人心的‘最后一米’,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也为区域发展筑牢了基础。”
(本报通讯员 谷继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