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新业态下的“舌尖安全”

手机端下单,半小时后外卖就能送达;直播间“种草”(即分享、推荐),批量下单享受满减优惠……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食品新业态兴起,极大便利人民生活。

数据显示,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已达5.45亿人,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平均每天花在外卖上的消费近33亿元。然而,“物美”与“价廉”能否兼得?堂食餐馆的外卖可能是提前做好的速食菜肴包,只需加热即可送出;无堂食外卖店铺经营的门槛低,规模小,经营地址和人员变动频繁,餐馆从业人员的健康证也可能存在虚假伪造情况,食品安全存在风险。

“直播带货”等网络食品销售模式因其新颖、直接、互动性强等优点,颇受消费者青睐。消费者往往出于对主播的信任而选择在其直播间消费,网络主播则通过直播带货抽成将流量变现。一些“头部”网络主播往往有自己的选品团队,但近几年,部分“头部”网络主播频频“翻车”,网络主播能否安全“选品”?没有“选品”团队的主播能否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网络主播是否会因高额佣金铤而走险带货坑害消费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些都成为新业态下消费者们心中的疑问。无法获取这些信息的消费者,点外卖和直播间购物如同“开盲盒”,线上购买让食品安全问题也同步上线。

食品新业态的经营模式灵活、跨区域属性强、数据更新快等特点,使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更加隐蔽化、网络化,食品安全风险因素更加复杂。要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舌尖安全”,对食品新业态新模式进行严格监管必不可少。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提出要加强网络订餐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推动平台和商户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强化无堂食外卖监管和社会监督。提出要压实网络食品销售从业主体责任。主播及其服务机构要规范开展营销活动,依法对其推荐的食品进行查验。

今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会同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网信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等五部门,提出将运用AI智能识别外卖行业餐饮店证照过期、地址虚假等问题,实现“入网商家100%资质核验”。

多地也积极作为,守护食品新业态下的“舌尖安全”。辽宁省沈阳市去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外卖骑手“随手拍”活动,将“随手拍”活动作为深化党建引领行业监督和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优先从骑手党员骨干和参与积极、表现优异的外卖骑手中择优选任“社会监督员”。截至今年7月,择优选任百余名“社会监督员”,已有3000余名骑手注册“盛京食安”小程序,上传“随手拍”照片,探索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新模式。

积极推动外卖平台接入商户实时加工操作视频,也能够增强消费者的安全感。广东省广州市推进“明厨亮灶”建设、重庆市出台《无堂食外卖经营服务规范》团体标准,这些做法为外卖行业规范经营提供了一种借鉴。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2025年直播带货食品安全行政指导会,指出在直播带货食品安全专项抽检中发现部分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存在食品添加剂超标、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要求直播电商平台和带货主播企业等食品新业态新模式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

根据《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网络主播通过直播带货,构成商业广告的,应当依法承担广告主的责任和义务。在主播自主带货模式中,主播既是广告主,也是电子商务经营的主体,其扮演多重角色,意味着也要承担多重责任。

直播电商平台和带货主播企业不仅要严格履行食品安全责任,对抽检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深入查找内部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确保合法合规经营,也要牢固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守牢食品安全底线,把食品安全作为企业发展的压舱石和生命线;还要充分激发平台内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发挥资源优势,合理配置流量资源,帮助产品质量好、食品安全有保障的商户提高流量利用效率,进一步推动商户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本报记者 金浩月)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