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全域覆盖、全民参与,让志愿服务成为城市底色

编者按: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组织广大群众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安徽省黄山市以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为抓手,建立“党建+志愿服务”“专业社工+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社区”三大模式,推进志愿服务融入发展大局、助力基层治理、增进民生福祉。通过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志愿服务正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为提升治理效能、涵养文明风尚、助力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黄山之巅的晨曦微光中,“迎客松”志愿者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指引方向;“流动的清明上河图”屯溪老街深处,“小巷管家”志愿者穿行其间;“桃花源里人家”黟县西递村内,“西递打更队”吆喝声回荡古巷里……黄山大地上,“志愿红”处处跃动,“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蔚然成风。

标准化筑基

推动志愿服务提质升级

6月4日至6日,2025《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在黄山市举办,14个国家以及东盟秘书处等国际组织的300多名代表与会。来自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以及黄山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170多名外事志愿者,分别在高铁、机场、会场、酒店等地点开展礼宾接待服务。他们以真诚的微笑传递徽州温度,用专业的服务展现安徽风采,赢得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此次RCEP论坛筹备期间,我们联合黄山市外事办公室为志愿者们进行了全方位培训,涵盖RCEP知识、志愿服务规范、涉外礼宾知识、外事纪律要求、志愿服务礼仪等五大专题。”黄山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志愿者的专业服务为此次外事活动增添了更多色彩。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黄山市将志愿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全局部署推进。倡导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志愿服务,市委书记带头领办“在职党员进小区五微行动”,有效带动在职党员就近就便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出台文件推动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围绕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制度、完善志愿者培训管理制度、星级志愿者评定、志愿服务记录、培育壮大公益性社会组织等14个方面,逐项明确志愿服务体系和制度内容,引领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注册志愿服务队伍3571支,志愿者29.7万人、占常住人口22.7%。其中,入选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11个、省级志愿服务先进典型124个。

标准化建设是志愿服务的“必答题”。黄山市在社区、景区、交通场站等区域,因地制宜设立近千个志愿服务站点,做到有场所、有队伍、有项目、有设施、有制度、有标识,方便市民和游客找到志愿者。

运用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志愿服务插上“智慧的翅膀”,黄山市破题而行。

“我们日常通过平台接单,为有需求的老人送去爱心餐。哪里有需要、需要什么,在平台上一目了然,十分便利。”近年来,美年大健康爱心志愿服务队为独居老人们送去一份份可口的饭菜,成为老人们的贴心“小棉袄”。

黄山市搭建集信息归集、数据分析、案例展示、精准推送、评价反馈等功能为一体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实施“询单、点单、派单、接单、评单”五单精准服务模式,形成志愿服务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

“这一流程的核心在于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依靠信息化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对接。”黄山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黄山市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作用,每季度开展调度会商,引导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协同发力,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

品牌化引领

打造志愿服务特色矩阵

“在高铁站、交通路口、景区、文化场馆都能看见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耐心地提供咨询服务,真的很暖心。”今年五一期间,来自江苏省南京市的游客张敏对黄山志愿者赞不绝口。

游客在哪里,志愿服务阵地就建到哪里,贴心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黄山因美景闻名国内外,2024年接待游客9220余万人次。黄山市在A级以上景区景点、交通场站、文化场馆、重要交通路口等处设立志愿服务站点250个、志愿服务岗566个,配备医药箱、雨伞、轮椅、充电器、饮水机等便民服务设施。每逢节假日,处处都有志愿者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线路指引、拍照留影、扶老携幼等服务。

黄山市聚焦文旅服务,以“人人都是迎客松”为理念,组建黄山风景区“迎客松”、屯溪区“三街四季”、黟县“小宏帽”、西递“递送美好”等文旅志愿服务队500多支,每年服务中外游客200多万人次。

屯溪区老街社区年接待游客超800万人次,同时也带来商居混杂、流动人口多等问题。社区打造“小巷管家”志愿服务项目,以社区工作者为骨干,面向居民、沿街商户招募志愿者23名,广泛开展日常巡查、文明旅游、调解纠纷等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广大游客、商户和居民之间的联结纽带。

“人人都是迎客松”已成为黄山志愿服务新风景。迎客松下、新安江畔、徽派古村落中,黄山市围绕助力旅游发展、保护优质生态、弘扬徽文化等方面深化志愿服务,打造“黄山自然讲堂”“行走的徽文化”等系列服务品牌,形成志愿服务矩阵,全面提升志愿服务影响力。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在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西递村,每天夜晚,一阵阵锣声便回荡在青石板路的街巷间。西递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224幢。由于木质建筑多且间距较小,防火便成了村里的头等大事。村民们自发组建打更队,每天夜里11点至凌晨2点会准时出更巡逻。

“村东西长900多米,南北宽300多米,有着99条小巷,打更的线路我们已经熟记于心。”打更志愿者表示,希望通过声声铜锣,让村民和游客更加安心。

项目化驱动

实现精准滴灌式服务

5月27日,“爱我中华·轮椅黄山行”系列活动之长三角第四届罕见病儿童轮椅登黄山公益活动在黄山风景区启动。在150余名志愿者的帮助下,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罕见病儿童成功登上黄山,圆梦迎客松。

“爱我中华·轮椅黄山行”系列活动由“全国最美志愿者”、高位截瘫残疾人程剑于2006年发起,至今已举行22届(包括18届成人活动和4届儿童活动),参与志愿者累计达万余人次,共帮助1000多位残障人士和罕见病儿童登顶黄山,鼓励他们摆脱内心的困扰,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

黄山市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建设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基地,组建志愿服务培训讲师团,每年开展项目孵化培训和项目大赛。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各地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现实需求,不断丰富志愿服务内容供给,累计孵化“爱心洗衣坊”“幸福照相馆”“宁家爱心妈妈”等“小而暖”的志愿服务项目500余个。

“非常感谢志愿者定期上门帮我拆被子、洗衣服,每次都洗得干干净净送过来。”屯溪区水心亭社区的王奶奶说。为帮助特殊困难老人解决大件衣物洗涤问题,2023年6月,屯溪区水心亭社区与结对单位市税务局创设“爱心洗衣坊”志愿服务项目,在老年食堂配备1台洗烘一体机和1个配套洗衣台,每周一、三、五组织党员志愿者上门提供居家养老助洁服务。

一个又一个志愿服务项目落地,志愿服务新风吹进千家万户,融入黄山人日常生活中。

黄山市推动570余家机关企事业单位、60余家社会志愿服务组织、117家行业协会商会、3所高校与社区结对,在社区创新开展“三个5”(每月5号、15号、25号)志愿服务行动,面向居民开展便民服务1300余场次,调解纠纷460余起。组建“徽小哥”随手帮志愿服务队,动员761名网约配送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加入,参与爱心送餐、应急救护、平安建设等服务。

你为我遮风挡雨,我为你尽心尽力。为回馈志愿者的无私奉献,黄山市出台并连续5年修订《黄山市星级志愿者礼遇12条》,推行“时长+积分”双重激励。星级志愿者可享受24家A级以上景区景点门票减免或折扣优惠,以及信贷优惠、免费体检、免费通信服务及餐饮、购物、观影等礼遇,树立人人关注志愿者、人人尊重志愿者、人人争做志愿者的社会风尚。

专业化赋能

激活志愿服务长效价值

“有群众落水,请帮忙救援。”前不久,黄山市山越应急救援中心的志愿者于三忠接到紧急信息后,立即赶往事发现场,跳入水中,与民警一起将落水群众救起。没多久,于三忠又接到求助信息,带着队员奔赴山林,搜救失踪人员……

“我们时刻准备着,尤其是在汛期、假期等节点,随时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应急服务。”于三忠说,“今年以来,我们共开展城市搜救、山地救援、水域救援等志愿服务活动134场次,能够帮助市民和游客解决急难愁盼,这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于三忠和他所在的山越应急救援中心,是黄山市专业化志愿服务发展的生动写照。黄山市注重培育和发挥志愿者专长,鼓励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分层分类培训,联合黄山开放大学建立志愿者培训基地,组建由高校学者、行业专家、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优秀志愿者代表构成的宣讲专家库,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志愿者,开发通用知识、专业技能、项目管理等标准化课程,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点对点培训。目前,黄山市共有890多支专业志愿服务队,覆盖助老助残助困、心理健康、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外语翻译、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等13个领域,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补充。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去年6月20日,洪灾袭来。黄山市山越应急救援中心进村入户,开展人员搜救、物资运送;市红十字人道传播志愿服务队筹集医疗物资,开展受灾群众健康体检;供电党员志愿者组成突击队,奔赴受灾地区抢修电力设施;心理咨询协会志愿者走进临时安置点,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全市1500余支志愿服务组织、8.9万余名志愿者投身防汛救灾一线,成为守护群众安宁的一座“钢铁长城”。

黄山市围绕推进志愿服务专业化,探索党建引领下的“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让专业力量与志愿热情同频共振,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黄山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黄山学院建设社会工作研究阵地,发挥高级社工师郭宏斌教授等专业人才作用,运用专业理念和方法指导志愿者设计实施项目,激发志愿服务活力,助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随着专业化建设的推进,志愿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日益丰富,服务方式更加精准,尤其是在防灾救灾工作中,广大志愿者不惧风雨、迎难而上,成为扶危济困、温暖心灵的最美逆行者。”黄山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一以贯之培育志愿服务文化,以志愿服务主题公园为载体,大力弘扬志愿精神,让志愿服务成为黄山人民的价值追求、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编后语

安徽省黄山市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工作体系,紧扣群众需求,着力在立规范、建平台、树品牌、育项目、提能力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壮大队伍,开展常态化、长效化服务,让志愿服务成为城市的温暖底色。

规范运行机制,更利长效发展。黄山市出台制度,明确志愿服务体系和规范要求,发挥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作用,搭建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实现志愿服务有场所、有队伍、有项目、有设施、有制度、有标识,形成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各负其责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

塑造特色品牌,更富示范效应。黄山市推动志愿服务深度融入旅游、文化、生态等特色领域,发挥志愿服务在服务游客、传承文化、保护生态、外事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涌现出一批志愿服务典型,为“人人都是迎客松”的志愿服务理念写下生动注脚。推出星级志愿者礼遇12条,建设志愿服务主题公园,让志愿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聚焦民生需求,更添服务温度。准确把握群众急难愁盼,找准志愿服务切入点,通过项目化运作,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区结对共建,在社区创新开展“三个5”志愿服务行动,围绕“一老一小”“一残一困”等群体,推出一批“小而暖”的个性化服务,让志愿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本版内容由安徽省黄山市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