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当下,一些城市社区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的体量,是名副其实的“城中之城”。在人口众多的超大社区中,各种矛盾纠纷、治理隐患藏匿其中,治理难题层出不穷。这类社区不仅面临着更为艰巨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安全保障等资源不足的挑战,居民利益多元、社会矛盾复杂等问题也更加突出。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实现社区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以下简称“回天地区”)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北延长线上,是中心城区人口与功能疏解的承载区域,也是连接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的枢纽区域。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万人,下辖一镇六街道、156个社区和村,是20世纪末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超大型居住区。由于人口密度高、硬件设施欠账多、产业功能不足,导致交通堵、学校少、看病难、环境差等“大城市病”问题突出,群众对此诉求量大。
2017年,时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实地调研后,提出全市“一盘棋”布局、跳出“回天”治理“回天”的超大型社区治理思路。2018年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统筹决策,首次在地区层面、接续实施两轮《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行动计划》(首轮2018~2020年,第二轮2021~2025年),北京市昌平区会同市级有关部门一手抓硬件织补、一手抓软件治理,探索“回天有我”创新实践,积极构建有效的超大社区现代化治理体系。2024年7月,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市长殷勇到回天地区调研,强调要“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经过共同努力,曾经的“睡城”“堵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回天地区从原来的“大城市病”突出地区蝶变为具有首都特色的超大社区治理样本,为超大社区治理提供了北京经验。回天地区专项治理经验入选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
坚持党建引领
强化基层治理“共”治模式
在“回天行动”计划带动下,2018年8月,回天地区19个社区党支部发起倡议,号召居民“从我做起,共建美好家园”,市、区两级常态化开展回天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回天有我”社会服务平台,动员引导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
健全组织体系。构建“回天地区党建工作联席会——镇街党(工)委——社区(村)党组织”三级党建工作体系,以区域化党建平台凝聚基层治理各方力量,形成同心、同向、同行治理格局。强化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开展新兴领域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新建党组织13个。
强化主动治理。推动建立“四级五步N场景”基层议事协商工作模式,形成“回天有约”议事规则,加强政策、资金保障,促进议事协商成果转化和应用。回天地区各镇街涌现了“回家议事”“有话好好说”“龙泽家话”等基层议事协商品牌,累计议题协商721个,召开议事协商会1339场次,解决问题658个。例如,在首开LONG街、社区锅炉房等城市更新改造中,通过议事协商平台广泛听取居民意见,低效闲置空间被打造成为高品质公共活动和服务空间,受到广大居民欢迎。“加强党建引领主动治理,市区部门主动报到服务,‘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品牌更加闪亮,‘回天有约’议事协商模式在全区形成生动实践。”昌平区党组成员、副区长雷海良说。
强化居民自治。建立社区“五方共建”机制,在社区党组织引领带动下,将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社会单位等主体纳入社区治理体系,凝聚起“有事商量着办”“大家的事大家一起干”的共识。聚焦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物业服务、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鼓励各社区探索创新,形成“伊然团队工作法”、金域国际“五域”工作法等一批社区治理品牌。
强化党建带群建。以组织、社会工作部门牵头,带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统筹政策、资源、阵地、项目,为基层集中力量办事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统筹领导
以“硬”建设为“软”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超大社区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北京市、昌平区两级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级层面联席会,设立市、区两级工作专班。
改善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以回应群众诉求最突出的交通拥堵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为着力点,两轮“回天行动”计划共安排246个项目,已完工投入使用172项,累计完成投资322亿元,打通了林萃路等一批交通堵点,建成全市首条通勤自行车专用路。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加快实现辖区学生“有学上、上名校”,回天地区不断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引进清华附小、人大附中等17所名校并开展集团化办学。同时,稳步提升教育质量,持续开展“手拉手”结对共建,深化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
提升文化医疗服务能力。回龙观体育文化中心、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以及清华长庚医院、积水潭医院分院区等一批优质服务设施的投入使用,为回天地区生活环境带来明显变化,获得超九成受访居民点赞。
凝聚多方力量
为社区治理注入“新”活力
引导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治理和服务。以创建北京市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示范区为抓手,组建回天地区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和一镇六街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统筹健全社会组织党组织体系、政策配套体系和培育孵化体系,累计孵化培育引进社会组织2682家(含社区社会组织2187家),数量是示范区创建前的6.5倍。搭建回天地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平台,设立专项资金、出台支持办法(不小于社区公益金、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的25%),推动社会组织发挥专业化和补充性作用,累计实施900多个服务项目,服务群众70余万人次,涌现了“回天春晚”“回超联赛”“回天好人”等群众性品牌。
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和服务管理。制定实施新就业群体专项行动计划,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建成44个友好场景和152家暖心驿站,全力建设“友好之城”。丰富小哥“金点子”献策、融入式议事协商等特色做法,形成“先锋骑队”“马甲党徽”等一批特色品牌,鼓励网约配送员、快递员“安全隐患直报”“随手拍”等做法。常态化落实新就业群体报到机制,建成21支以小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队,推广“友好六条”建设指引。深化社区服务空间开放式示范点建设,创新打造一体化的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站)、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站)、“昌平青年人才会客厅”品牌,依托回天地区社区青年汇组织开展670场主题活动。建立回天志愿服务活动“1+N”工作模式,依托“志愿北京”等渠道发布服务项目。
建立健全报到服务机制。37家市属部门和84家区级部门定点联系各村、社区,累计开展“有需必到”“主动报到”服务超7000次、参与人员2.5万余人次,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帮助。例如,昌平区法院探索开展“夜间法庭”“双诉双融”,得到居民点赞。2025年是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回天地区将建设涵盖教育、交通、卫生养老、文体绿化、市政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城市更新7个领域,共74个项目。在提升区域服务功能组织方面,统筹优化“一轴一带两廊”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未来科学城绿道、中轴线北延长线绿道,投用奥北森林公园三期,建成全龄友好万亩森林公园,以生态发展轴撬动区域高品质生活。在公共服务方面,2025年回天地区将丰富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推动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优化和区域公共体育均衡共享,扩大优质养老助残托育多元供给。
昌平区将以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回天行动”计划第二轮收官、第三轮谋划为契机,推动回天地区从“治大城市病”向“谋高质量发展”转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回天有我”创新实践,统筹抓好新兴领域党的建设、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凝聚服务群众等工作,不断完善大型社区治理体系,打造超大社区现代化治理典型样板,全力推动与首都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北京市回天地区的蝶变印证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理念。通过系统性补短板、创新性建机制、持续性优生态,不仅破解了“大城市病”困局,更探索出一条“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序、居民有感”的基层治理新路。
(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