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康城破局社区治理困境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莘庄镇的上海康城,作为上海单体最大的社区,占地约1平方公里,拥有286栋楼宇,1.25万户住户,实际居住人口近4万人,设有4个居委会、1个业委会及1家物业服务企业,还有两所幼儿园、一所中小学和三条公交线路。近年来,闵行区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康城社区党委聚焦党建引领、共建共治、难题攻坚等关键环节,统筹抓好组织体系优化、资源整合赋能、民生需求响应等工作,探索超大社区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由乱到治:党建引领凝聚民心

作为超大型社区,上海康城的“大、杂、乱、闹”一度成为社区典型特征,而这也成为上海康城治理的入手点。

强根基,构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工作架构。2016年,莘庄镇以基本管理单元建设为契机,在康城成立了由社区党委、社区委员会、社区中心组成的“两委一中心”组织架构。同时建立社区事务、卫生、文体三个中心,增设警务、城管、市场监管和房管四个工作站,在康城四个居民区建立党建服务站,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社区,实现对康城各类治理问题的快速反应、及时处置。2022年以来,社区党委依托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平台,有效整合康城社区居委会、工作站、社区中心、物业服务企业、业委会、社区单位等多方资源,建立“社区党委——居民区党总支——网格——楼栋党小组”四级联动体系。党员、楼组长挂片包干,建立“一户一表”,掌握居民动态,确保底数清、数据实、情况明。

汇民智,搭建社区议事协商平台。2021年,康城社区党委着力打造“莘智汇”居民自治平台,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定期听取居民诉求,运用集体智慧破解社区难题,收集了关于垃圾分类、停车位划分、快递配送等社区十大热点问题,实现社区治理由“政府推动”向“居民治理”的转变。“莘智汇”居民自治平台作为发挥收集民情民意、汇集民智民力的公共平台,不断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挖掘和展示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城市治理智慧。2023年以来,康城社区坚持横跨不同领域,积极搭建各方参与的平台,延伸公共空间内涵,探索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地。打造康城社区基层法治观察点和参与立法联系点“1+1”布局,进一步打通群众参与立法、汇集民意的“最后一百米”,通过法治观察拓展群众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渠道。

保长效,统筹建立基层动员体系。依托“双服务、双报到”工作机制,对接区纪委、监委(巡察办),社事办、受理中心等部门,做实常态结对、对口联系、吹哨支援。用好楼栋党小组,将党组织的引领力延伸到小区和楼栋。继续加强区域化党建,对康城社区中的150个沿街商铺、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企业等加强工作覆盖,确保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人群有统一组织管理,着力消除覆盖“盲点”。社区党委继续“搭台”,对辖区2600名志愿者厘清底数、固化岗位、细化要求、量化标准,做到队伍随时可以拉得出、用得上、“唱好戏”,探索建立党领导下的平战结合、高效运转、即时响应的基层社会动员体系。

由治到安:聚力赋能强化自治核心

形成社区治理合力。依托市级“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让各行各业能力强、乐奉献的业主共同“登台唱戏”,共有108位“社区能人”入选,打造康城社区“智囊团”。聚焦这一工作方向,康城社区党委建立了“3·4·5”营造体系,即三个机制(议事协商、项目运作、积分激励)、四项计划(种子计划、暖心计划、苗苗计划、安心计划)和五大领域(物业工程类、绿化管养类、社区文化类、财务管理类、法律服务类),让更多居民有了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载体。

“万人拔河”激活内生动力。2023年7月,康城社区居民参与的“我们的康城”拔河比赛暨邻里嘉年华活动顺利举办。活动以楼栋为单位组队参赛,近110支队伍、1000多个家庭参加,250多名社区志愿者提供活动保障,每个参赛楼栋自议自治金的使用,比如康城“最给力”楼栋、“最飒”啦啦队、讲好楼栋故事等。一场社区活动,一根拔河绳让左邻右舍熟起来,让大家为自己楼栋的荣誉议起来,让社区里一个个“你、我、他”走得更近,让“你们的康城”变成了“我们的康城”。莘庄镇有关负责人表示,这场活动背后,是对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希望在凝聚人心、善用民力、推动自治上找到方法,让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归属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规范业委会换届选举。创新形式把好“人选关”,采取“笔试+面谈+评议”的方式对报名参选人员进行考核。康城社区党委邀请专业第三方对31名通过自荐或推荐形式参选业委会委员的业主进行履职能力测试,测试方式为开卷考试,测试内容涵盖物业服务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小区业主自我管理制度等内容。笔试成绩占50%,另外50%由属地居民区党总支根据其社区表现进行评议,按照最终得分择优向换届改选小组推荐。此次创新尝试效果显著,13名党组织建议人选全部当选。法治护航换届全流程,康城社区党委邀请区、镇人大代表化身“指导员”,全程监督业委会换届工作。同时,邀请专业律师参与换届工作环节把关,从换届改选小组的成立、业主身份及其投票数的认定、业主大会会议形式、业委会候选人产生办法、业委会选举方式等进行法律梳理和研判,确保各环节合法合规。

2024年1月,康城第五届业委会正式组建,他们中既有退休老党员、属地居委会干部,也有普通热心业主,党员占比过半,平均年龄45岁,半数以上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业委会成员自上任以来积极履职,协调推进小区非机动车库消防隐患整改、地下车库网络信号覆盖、幼儿园用电扩容等多项社区大事。

由治到美:破局攻坚共解充电困局

康城社区共有72个地下非机动车库,当年都是按照自行车停放标准建设,没有充电设施和消防设施,之后虽经“美丽家园”建设,也只有7个地下非机动车库实施改造,全覆盖改造就意味着一笔巨额花费。对此,康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军萍表示:“少用甚至不用公共维修资金,省下这笔资金其实就是社区的‘养老钱’”。

创新“省下”模式,实现双赢。第五届业委会的全体成员引入市场化思维,开创了“零维修基金”改造新模式:通过公开招标引入7家候选企业,经过3个月高强度谈判,与企业展开“拉锯战”,最终选定一家“全套消防+充电方案”的民企。这种“企业投资建设——居民付费使用”的共建模式,既守住了社区“养老钱”,又通过品牌效应实现双赢,为超大社区的非机动车消防改造提供了创新样本。

全民征询,化解矛盾。在项目方案征询阶段,近500名社区志愿者开启“扫楼模式”。针对二期山上“68号”楼等特殊地形,业委会、楼组长等人开展20余次实地踏勘,将地面充电桩与公共绿化的矛盾成功转化为技术解决方案。当部分楼栋出现反对质疑声时,业委会果断启动二次征询,以透明程序化解信任危机。2024年8月,康城社区四个居委会分四个会场同时开票,7317户居民赞成非机动车充电场所改造方案,超过投票居民总数的四分之三。

打造“样板间”,寻求最大公约数。为进一步打消居民的疑虑,三期21号楼的地下非机动车库改造率先启动,并通过了消防验收,成为“样板间”。通过实地参观和亲身体验,敞亮的环境和优惠的价格让部分居民开始逐步接纳地下非机动车库升级改造工程,期待工程早日推进。康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军萍也坦言:“当出现问题和矛盾的时候,就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寻求一个最大公约数。”这种柔性推进策略,使40个地下非机动车库升级改造工程在年内顺利推进,实现安全标准与居民满意度的双重提升。

康城社区党委始终坚持“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探索党建引领与社区创新治理的深度融合,推动非机动车消防改造、停车难等多个难点问题有效解决,不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努力为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探索好方法、贡献新样本。

(上海市闵行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