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大量人口涌入、住房需求激增和传统地产开发模式等原因,部分大城市在边缘区域形成了超大型居住社区等新空间。这些区域建筑密度大、人口集中,功能单一,往往能够在短期内满足大量居住需求,但也因为其“超大”体量带来了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公建配套短缺、潮汐式通勤困境、管理能力超载等一系列社会治理问题。甚至因为人口流动大、安全隐患突出,易发多发各类安全事故和社会治安事件,影响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降低了城市生活的舒适度。在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阶段,解决这类社区治理难题,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是城市治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多年实践来看,一个基本共识是,解决超大规模社区治理问题,需要突破传统社区治理的框架,进行若干系统性、创新性的顶层设计和统筹,涉及城市规划、公建配套、治理架构、条块关系等诸多方面,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探索超大规模社区治理新路子的重要指南和遵循。通过诸多案例发现,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地方党组织、政府、社会、群众等多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顶层设计、治理创新和系统集成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健全超大规模社区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社区治理效能,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要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把基层的工作做好,这样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超大规模社区治理涉及多个层级和各个方面,难就难在如何实现统筹协调。因此要强化党委统筹的高位协同机制,提高政治势能。包括建立贯通市、区、街镇的三级联动机制,组建工作专班,形成定期会商、现场办公、组织推进、检查反馈的工作制度。跨越多个街镇的区域,还要建立党委联席会议,将条块部门、社区等充分组织起来,就重大事务进行沟通协调。在居委会数量多的区域,还可以视情在街镇与居委会之间设置必要的管理层级,强化资源配置和上传下达。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配齐配强基层工作人员队伍,提高基层服务管理能力。
二是强化政府责任,补齐超大规模社区治理短板。“硬件”建设是提升超大规模社区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要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切入点,强化城市规划和公建配套,补齐社区治理短板,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入,优化公共交通线路,改善超大规模社区周边交通环境,提高交通出行便捷度。按照“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或基本生活单元等标准,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机构,提高生活便利度。按照实有人口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供需平衡,通过集团化办学等方式,稳步提升教育质量。
三是推进社会协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强化区域化党建格局,整合街镇、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驻区单位、社会组织、企业代表,建立常态化的联席议事机制,就群众关心特别是关系公共安全等事务进行沟通协商,形成广泛共识,凝聚多方力量,汇聚多种资源,共同维护安定团结的和谐局面。大力推进红色物业建设,建立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或联合党组织,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提高物业服务管理水平。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委托专业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托育、心理疏导等精细化服务。推动商居联动,加强资源共享。鼓励商户提供便民服务,开放学校等单位文体设施供居民使用,发动志愿服务。落实党员报到、党员下沉等制度,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专业服务作用,拓展党建渠道和资源,打造协同联动、相互帮扶、协商共治的联合体,聚力提升超大规模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四是发动群众参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超大规模社区往往具有人员混杂、流动性大、连接性弱等特点,因此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和深入工作重建社会联结,推进社会团结。一是因地制宜做优网格,建立“社区——网格——楼栋”网络体系,配齐配强网格长,推选热心党员或积极分子担任楼栋长,发挥好信息上传下达、生活矛盾调解等作用。二是加大志愿组织培育,支持居民成立志愿服务队、文体协会、业主协商小组等,解决社区文化融合、矛盾纠纷调解等问题。三是强化议事协商功能,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渠道实现“大家事大家商量着办”,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
五是强化技术赋能,提高精细化服务管理能力。整合人口、房屋、设施、事件等技术,形成区域运行态势感知“一张图”和社会综合治理“一个库”。推动城市综合运行管理平台向基层延伸拓展,深度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高问题感知、综合研判、快速处置和反馈评估的闭环管理能力。强化市民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提高民众诉求表达和解决效率。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推进公共安全队伍、物资、预案的数字化,打造“实时监测、精准预测、辅助决策”的智慧系统,实现从人防、机防向“智防”的转型,提高超大规模社区公共安全水平。
(作者系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