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雕庄街道以“多方联动、共创美好”为主线,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基层治理,营造社区美好场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变“独奏”为“合唱”
雕庄街道充分释放党建引领效应,将“多方联动”纳入协同内容,形成“组织联抓、党建联动、阵地联享、活动联办、难题联解”的工作体系,构建区域化党建,有效推动“五社”“联”得更紧、“动”得更快。
组织联抓。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链条,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社区工作者、社区党员、居民骨干等力量全部“进网入格”,所有村(社区)实现街道班子领导挂钩联系、8个机关部门党支部结对联系全覆盖,51个综合网格实现党组织全覆盖,社区党员联系群众全覆盖,构建起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一体化统筹机制。
阵地联享。充分挖掘辖区阵地资源优势,形成“一中心”“两平台”“N多点”的阵地服务网。“一中心”,即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基石;“两平台”,即以网格服务直通站、楼道“零距离”服务点为补充;“N多点”,即以常州红馆、常州清园、常州双拥馆、龙城红色驿站、华利达党群服务之家、青年党员“young空间”等多点联动,全方位满足党员、群众服务及活动需求,打造立体联动共享的红色服务矩阵。
活动联办。以党建活动为载体,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红色研学、党建交流、先锋表彰等一系列举措,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难题联解。以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为联建初心、共建根本,通过区域化党建会议、民情恳谈分析会、“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共建单位接单”即时响应等形式,共商问题、共议方案、共解难题。
变“独木”为“茂林”
雕庄街道以街道社工站为支撑平台,发挥街道社工站与社区社工室联动功能,通过技能、项目、资源三类服务共享互通,推动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等力量发展壮大,融合共促。
赋能三支队伍,打造技能服务共享站。聚焦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发展需求,以“益起来·让美好发生”为服务品牌,依托街道社工站组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成长训练营”基地、联益西格玛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社工站“志愿者之家”三大平台,通过赋能培训、交流分享、督导支持、比评展演等方式,打通三方共学共促通道。
精准对接供需,打造项目服务共享站。以社工站为主体,建立社区与社会组织供需对接机制,实现社区需求项目与社会组织服务的精准对接,推动项目调研、策划、实施,协同解决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难题,构建“社工站+社区+社会组织”合作共建机制。
弥补发展短板,打造资源服务共享站。充分发挥社工站资源链接优势,弥补社区发展短板弱项,从解决人、钱、物等核心问题入手,打造资源盘活、供需匹配的“一站式”服务阵地。链接专家团队,为社区提供政策宣讲、心理咨询、医疗帮助、法律援助、陪伴关怀等专业服务。
变“独享”为“共享”
雕庄街道坚持“民有所需、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的服务理念,助力五大美好生活“共同体”建设,推动社区服务精准度、社区居民幸福感、社区治理满意度不断提升。
助力打造便民服务“共同体”。以“全科全能用心服务”为目标,统筹推进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对接下放民政、医保、人社等120余项群众办事清单,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事项,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社区联动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物业单位、社区医院等,为社区高龄老人、困难群体等提供免费水电维修服务、生活物资代买代送、上门助餐等便民贴心服务。
助力打造全龄友好“共同体”。最大限度还社区公共空间于民,采用“空间共享、错峰使用”模式,形成了“老年乐居、妇儿乐家、青年乐荟”的全龄友好“共同体”。以“空间主理人”机制将社区能人、才艺达人、社会组织等引入社区,协同运作社区空间,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
助力打造议事协商“共同体”。积极培树“我的社区我做主”理念,由社区党组织牵头,联动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居民代表、社会组织、志愿者、物业等多方力量,搭建“居民议事会——邻里议事亭——网格议事点——掌上议事群”四级议事圈,通过“6+X”“家事家里说”等议事协商机制,打通居民诉求渠道,协同解决居民的烦心事、社区治理的“关键小事”。
助力打造公益慈善“共同体”。统筹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社区报到”党员、“五老”人员、退役军人等志愿服务力量,推行“1+1+N”先锋志愿服务队机制(即1支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志愿服务队+1支社区居民志愿服务队+N个社会志愿服务队),不断扩充“志愿者之家”“青年党员公益联合会”“翼助志愿者服务协会”“邻里守望”等社区志愿服务团队力量,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雕庄街道办事处供稿)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