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车”减负 为“马”赋能 提升便民服务效能

陈向辉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聚焦解决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给职责权限“划界”,在工作负担上做减法,为大车“减重”,在服务群众上做加法,给“小马”赋能。2024年以来,集美区推动6个镇(街道)建成并实体化运行社会治理中心,实现“一中心多用、多中心合一”,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加强党建引领,拧紧基层治理“动力主轴”

集美区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方式方法,大力拧紧“区级主管、镇(街道)主抓、村(社区)主战、网格感知”的一贯到底“动力主轴”,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绘好“路线图”。采取集体座谈、个别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组织对镇(街道)、村(社区)进行调研走访,深入查找问题、准确分析原因、提出破解举措,形成《集美区基层治理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明确整改任务清单22条。同时,出台《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工作措施》,明确7个方面20条具体措施,落实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有效夯实社会治理基础,为基层放权赋能、强基固本、减负增效。

制定“任务书”。集美区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协调机制,探索建立镇(街道)层面组织领导、履职相关制度等6方面工作机制,村(社区)层面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发挥的制度建设、指挥调度运行机制等5方面工作机制,持续深化镇(街道)、村(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解决“小马拉大车”问题。

建强“防火墙”。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协调机制,加强跨部门工作统筹和协同联动,共同研究解决基层减负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截至目前,累计研究解决基层治理新问题36个。配强集美区基层治理指挥调度中心,归口受理、审核、调度、下达村(社区)工作事项,充分发挥中心“防火墙”“变压器”作用。

突出“轻车壮马”,下足基层治理“绣花功夫”

集美区坚持减负与赋能同向发力,在明责定权、建强队伍、做优网格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

明责定权为基层“瘦身”。印发《关于全面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若干措施的通知》,规范相关工作,并建立区级部门、镇(街道)、村(社区)“三方职责边界表”。同时,建立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区级准入机制,规范为由业务部门申报、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协调机制论证初审、区常务会或常委会会审、通报四个步骤的审批准入流程,切实在源头上把好关、守好门。

建强队伍为基层“强体”。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选、育、管、用、考”全链条培养制度,设立“四岗十八级”的岗位职级与薪酬管理制度,建立“岗前培训+在职培训+挂职锻炼”培训机制,提升社区工作者工作能力。

做优网格为基层“赋能”。将全区科学划分743个网格,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成立网格(小区)党支部248个,推动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基层治理“末梢”。

凝聚共治合力,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集美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统筹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力量,推动力量下沉、资源下倾、服务下移,打通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通道。

壮大共建“参与方”。构建多方参与社区治理模式,推动7200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动员辖区高校、企业资源参与共建,共有9家院校、141家企业与村(社区)签订共建协议书。建立“集美热心人”队伍,截至目前,培育组建情暖夕阳、校园守护等志愿服务队103支,开展多样化志愿服务活动,服务8000余人次。

扩宽共治“朋友圈”。吸纳共建单位、物业服务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参与议事协商。建立党组织引领的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探索建设议事协商平台83个,有效激发民主协商动能,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碧溪花园小区党支部发挥“和美碧溪”议事平台作用,在社区党支部指导下,经过小区党支部、物业管理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共同努力,将小区面积约450平方米的闲置物业用房改造成党群之家,划分为七个主要功能区,包含图书室、排练室、儿童活动室、会议室等,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幸福圈”。

建立共享“数据库”。依托智慧集美平台,汇聚融合应急管理、城市管理等19个部门1726万条政务数据以及3万多路视频监控资源,打破区级数据孤岛,实现全区社会治理类数据共建共享。同时,针对日常群众投诉件、矛盾类事件等信息进行定期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及时召集相关单位进行专题会商,提高风险研判精准度,推动风险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