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1456”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王平祥

山东省莱阳市秉持“小专业、大健康”的工作理念,以复健医院为试点,创新实施“1456”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将社会工作服务深度融入医疗服务体系,形成“市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专业运作”的医务工作格局。

一站统筹:构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枢纽

莱阳市以复健医院为试点,整合100余名医务专业社工、志愿者及医护人员,组建市级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站(以下简称医务社工站),打造“专业社工+医疗服务”双轮驱动的服务架构。医务社工站以改善医患关系为重点,建立“评估——介入——转介——追踪”全流程服务机制,累计开展200例个案服务、18个医务小组工作坊及8次社会倡导行动,为502名患者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有效弥补传统医疗服务在个人心理支持、家庭关系调适和社会融入等领域的不足。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动市委统战部等多方资源,协同开展10余场健康义诊,发放1000册宣传画册,为158名残疾儿童提供免费康复训练。此外,培育孵化5家专业聚焦医疗领域的社会组织,构建“医疗——康复——文化”多元服务矩阵。

四支队伍:夯实专业人才根基

莱阳市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工程(即10人专家智库、100名持证专业社工、1000名志愿者、10000人政策宣讲队伍),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人才体系。一是组建由10名职能部门负责人、高校学者、医疗专家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组成的专家智库,牵头制定《莱阳市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等3项规范性文件,为当地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规范化开展提供制度支撑。二是招募100名持证专业社工开展“医学+专业社工”双轨培训,通过“理论授课+临床实训+案例督导”模式提升专业能力,经考核分批次转化为专职医务专业社工。三是培育1000名志愿者,建立“专业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开展导诊服务、心理陪护等志愿服务,年服务时长超过1.2万小时。四是组建10000人政策宣讲队伍,通过“线上+线下”渠道传播健康知识,覆盖人群超20万人次,推动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

五个平台:创新服务支撑体系

莱阳市搭建五位一体的服务平台,形成全链条支持网络。一是阵地共享平台,设立75平方米综合服务空间,涵盖科普中心、康健中心等5个功能区,开展健康讲座、康复训练等活动,年服务超3000人次。二是服务合作平台,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站,培育18名优秀志愿者,链接8家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服务。三是交流学习平台,与济南市、青岛市等地建立合作机制,选派6名骨干进修,引入“医院——社区——家庭”三级联动服务模式,推动服务标准化建设。四是服务捐赠平台,联合市红十字会设立专项基金,精准对接126个困难家庭需求,募集善款110万元,减免医疗费用500余万元。五是专业实习平台,与鲁东大学共建研究生实习基地,开展“服务——研究”双驱动项目,完成《社会工作介入脑瘫儿童实施救助中的策略研究》等课题报告的撰写。

六项服务:深化人文关怀实践

莱阳市以服务对象需求为导向,实施六大专业服务项目。一是心理支持服务,运用社会系统纪录方式(4R评估法,即角色评估、反应评估、关系评估、资源评估)进行系统评估,为58名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疏导,帮助28名医护人员缓解职业压力,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25%。二是困难救助服务,建立“医疗救助+社会福利+社区支持”联动机制,协助126名患者申请救助资金,为135名出院患者链接就业、教育等社会资源。三是社区健康服务,依托5个街道卫生院及27个社区医院,开展慢性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覆盖居民超10万人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5%。四是辅助就业服务,创新“康复+就业”模式,在复健医院设立陶瓷加工车间,联合手工企业帮助80余名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人均月收入达1800元。五是精准救助项目,实施“寻找梨乡脑瘫儿童”工程,组建750人工作团队,行程5000公里完成150户家庭深度访谈,减免医疗费用500万元。六是健康促进服务,组织志愿者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家庭——社区——医院”三级干预体系,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提升20%,产前健康检查率达98%。

莱阳市“1456”模式以专业社工为桥梁,把人文关怀融入医疗服务的每个环节,构建起“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的健康生态系统,打破了传统医疗只重技术的局限,通过个案服务的贴心陪伴、小组活动的互助成长、社区环境的暖心营造、万人队伍的志愿奉献、多元平台的合力支撑,消除了医患之间的隔阂,织密了社会支持网络。从化解医患矛盾到为患者点亮生活希望,从帮助个人康复到促进社会融合,这一模式不仅是基层医疗服务的制度创新,更让医疗既保有科学的严谨,又充满人文的温暖。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