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舞台上,有人或许因命运的波折而黯然放弃,而有的人却能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在逆境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张渭,便是这样一个令人敬佩的人。他虽身患肢体残疾,却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残疾人事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成为众多残疾人的榜样,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张渭患有肢体四级残疾,2005年参加工作,现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安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省残联第八次代表大会省直代表。他在服务残疾人的工作中,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始终秉持敬业、奉献、服务的信念,积极参加党员志愿服务。2025年,张渭获得全国自强模范称号。
转变身份:一盏心灯照亮前路
张渭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他成功考入南京农业大学。参加工作后,他积极与客户交流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实验。然而,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由于长期接触生物试剂,他的神经系统受到侵蚀,落下了肢体残疾。
患病初期,张渭只能卧床养病,出行需坐轮椅。病魔长期折磨着他,每月巨额医疗费几乎压垮了这个普通家庭,他也曾陷入短暂的迷茫与痛苦之中,但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很快被激发出来。那段日子里,区残联的工作人员和爱心志愿者前来看望和帮扶他。一位志愿者对他说:“我也曾受过社会的帮助,我要将爱心传递下去,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这句话对张渭触动很大,他开始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于是,他克服身体不适努力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寻找就业机会减轻家庭负担,不仅努力提高自身能力,还力所能及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将爱心传递出去,引导他们积极面对生活。
提升能力:让生命绽放光彩
2010年,是张渭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牡丹江市残联招考一批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对残疾人事业的满腔热忱,张渭被录用,成为牡丹江市残疾人事业的一名“新兵”。入职后,他展现出极高的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用自己的精神感染着周围的人。他帮助过的很多残疾人都深受其影响,努力摆脱身体的枷锁,积极面对生活,实现自食其力。张渭的工作也得到省残联认可,他被选为省残联第八次代表大会省直代表,为残疾人群体发声。
张渭经常走访调研,了解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和困境,与相关企业沟通订单就业模式,为残疾人争取订单式就业的培训名额,并鼓励他们重拾信心,实现就业。在2024年第八届全国残联专职委员知识竞赛省级选拔赛上,张渭获得全省第一名的成绩,并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竞赛,获得第八届全国残联专职委员知识竞赛“学习之星”三等奖。
暖心帮扶:做风雨中的撑伞人
张渭在与残疾人群体交谈中,了解记录他们的难处和想法,在工作中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和社会组织开展助残志愿服务。为满足视力障碍者的无障碍阅读需求,他主动与市图书馆联络,对接盲文阅览室使用,并累计发放视障阅读机百余台。同时,他向市残联党组反映残疾人阅读需求,积极参与建立全省首家“残疾人思想文化引领服务中心”,为残疾人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他积极参与市残联开展的打造“与邻为善,助残有我”助残志愿服务品牌工作,该项目为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600余人次,对接帮扶物资价值近百万元。在调研时,张渭还发现很多残疾人及其家属普遍存在焦虑、烦躁等情绪,于是向市残联党组提出建议,成立心理康复基地,以便解决残疾人及其家属在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市残联党组高度重视,多次和心理康复机构协调沟通,敲定合作内容,成立了残疾人心理健康关爱中心,截至目前,已为近百名残疾人及其家属进行了心理测试和疏导,取得良好社会效应。
2020年夏天,张渭帮助协调辖区盲人协会组织百余名残疾人开展重走抗联路纪念“九一八”“不忘初心·铭记历史”活动,用先辈的舍我救国的大无畏精神激励每一位残疾人自立自强。看着大伙儿高兴的样子,以及他们在活动中进行电吹管演奏、歌曲演唱等表演,张渭深刻感到这就是一个残疾人专职委员工作的意义。
张渭常说:“我的身体是缺了一些,但正因为这样,我更懂得如何用爱去补成圆满。”从青涩的专职委员到行业标杆,他用15年光阴诠释了“弱者不是残疾的标签,服务才是生命的底色”。如今,他依然奔波在助残一线,如同萤火虫般散发着微小却温暖的光,照亮了残疾人的前路,也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
(作者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安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田宇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