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社区群众大事小事(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的变迁是深圳城市化进程的典型写照。

伴随着深圳高铁北站诞生,北站社区随之建立。在这个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9万名常住人口,辖区内有高端花园小区、大型保障性住房和人口密集的城中村。面对复杂的居民构成形态和诉求多样化带来的挑战,北站社区党委把组织建设视作治理根基,大抓基层、大抓支部,将党组织的“根”深植于社区中。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站社区视察时指出,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

北站社区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探索超大型城市社区治理中展现出“绣花功夫”,努力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

为破解跨部门、单位的社区治理难题,北站社区党委牵头探索“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党组织联席会议机制,把各党组织凝聚起来共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这一机制,在北站自来水直饮示范区建设项目中发挥了作用。社区党委将这项工作纳入党组织联席会议“项目库”,召集高铁站、学校、企业等13家单位党组织协同推进。面对居民对停水、水费及水质的担忧,各单位党组织共同答疑解惑,采用夜间施工等方式,逐个回应群众诉求。

为加大水质信息公示屏的宣传力度,社区党委还联合水务公司、玉龙学校的党组织共同招募“小小水质检测员”,让居民中的青少年也参与到社区事务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从昔日仅有12名党员的党支部,发展成如今拥有17个党支部、300余名党员的社区党委,社区党委始终把党旗插在一线。“社区和小区的党组织不是‘摆设’,要成为居民看得见、找得到的战斗堡垒。”北站社区党委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形成这样的共识。

北站社区龙悦居小区是深圳大型保障房小区,常住人口近2.6万人,退役军人、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多。同时,小区还面临社区资源有限、专业力量不足、居民参与治理能力弱等问题。面对挑战,社区党委书记郑阳给出的答案既干脆又明确——做强堡垒、做实共治、做细服务,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每家每户。

“支部建在小区上、服务送到家门口”。社区党委先在龙悦居小区陆续成立4个党支部,让支部通过“穿针引线”成为社区治理的战斗堡垒。

在与党员谈心谈话中,龙悦居第二党支部发现有名党员的爱人是律师,觉得这是引入专业法律资源的好机会。很快,党支部便与其所在的律师事务所达成共建意向,启动“公益普法进社区”项目,逐步探索出“专业+宣传+趣味”的普法新路子。龙悦居第三党支部把目光聚焦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小烦恼”上,将原本闲置的设施改造成“亲邻共享驿站”,解决了居民日常生活中“换个灯泡、紧个螺丝、修个家具”这些看似不起眼、却又实实在在的需求。

社区党委积极培育带头人,选优配强党支部委员。社区党委推出“支委日”,通过每季度组织台账培训、生活观摩等活动,助力支部委员提升履职能力。同时,打造“一支部一特色”品牌矩阵,让各支部依托自身优势开展特色项目,金亨利小区党支部“红苗计划”、龙悦居小区第二党支部法律知识普及活动……一个支部一面旗,北站社区将党组织的力量延伸至花园小区、城中村等社区的每一处。

在北站社区,党建工作的温度就藏在这些琐碎而坚韧的日常里,北站的居民正在从“住有所居”走向“住有优居”。

(本报记者 金浩月)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