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文化带动居民准时赴约(新闻特写)

不久前,在“每周一小时”议事会上,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石桥子街道正大社区的居民王阿姨、邱阿姨分别指出公共健身场地的方砖缺失存在安全隐患、正大里25号楼东侧小路方砖破损致雨天难行的问题。社区工作者记录诉求后,当场联系施工单位约定勘察时间、确定修复方案。仅一周时间,两处方砖破损地面就全部修缮完毕,赢得居民的点赞。

凌河区委社会工作部着力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在辖区内72个社区2个村,开展“楼下有约 幸福议事厅”活动,形成“网格兜底、议事聚力、问题速解”的良性循环。

以“党建+”为抓手,凌河区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架构,将党员力量下沉到社区单元楼栋,推动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做强小区党支部,打造“1+3+N”共建共治模式。选优配强社区“两委”成员,统筹整合N支志愿服务队伍,及时回应并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

为了让更多居民愿意参与、能发声,凌河区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居民议事平台,把议事地点从会议室“挪”到了居民日常活动的凉亭、文化广场、楼下座椅等“微空间”,时间定在每周三晚7点到8点的空闲时段,居民随时加入讨论,彻底打破了“开会”的严肃感。对当场能解决的事,由社区网格员牵头、居民志愿者配合,当天落实。对复杂问题,明确任务分工表,形成“议事——分工——督办”闭环,避免“议而不决”。

同时,定期将“楼下有约”达成的共识在社区居民群、社区公示栏更新进展,接受群众监督,让“事事有回音”。实施数据复盘促优化,每月针对“楼下有约”解决的问题类型、耗时、居民满意度等数据,分析高频难点,推动社区调整服务重点,让治理更贴合实际。

“松坡路12号楼路口下水道堵塞,有积水溢出。”紫荆街道风华社区聘任的“兼职网格员”外卖骑手刘先生将消息发在网格群,并附上了现场照片,社区工作人员随即赶赴现场处理。凌河区以“微网格+新业态”为着力点,聘任50名外卖骑手为兼职网格员,依托“蜂享驿站+暖‘新’工作站”,打开新就业群体“话匣子”,让其成为社区的“眼睛”和“耳朵”。成立“随手拍”网格群,发挥新就业群体人熟、地熟、情况熟等优势,及时反馈在送餐途中发现楼道灯不亮、消防通道堆物、路面破损等情况,社区工作人员看到后第一时间跟进、解决问题。

凌河区不断激活网格内退休医生、教师、工程师、律师等具有专业能力群体的“隐形力量”,为议事提供医疗、教育、工程、法律等领域的专业支持。挖掘社区“银发”族,成立“银龄先锋”志愿服务队,带动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发挥“周末‘益’起来”志愿服务项目优势,利用周末闲暇时光开展普法宣传、免费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与居民沟通交流,收集民生诉求,让每一次服务都能精准触达需求痛点。实施培育“有约”文化,为热心居民设立“议事之星”称号,开展“我的小区我做主”主题活动,建立积分兑换机制,激励居民参与议事活动,居民可通过累积“议事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用“金点子”换“实在惠”。

在凌河区龙江街道世纪花园社区积分兑换角,居民张女士用提出建议后获得的10分兑换了1袋洗衣液,她表示:“没想到我提出的在小区内新增花卉种植建议被采纳,这不仅是物质奖励,更是对我的认可,以后我会更积极参与社区事务。”这种创新机制不仅激发了大家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更让“议事献智”从“软任务”变成了“硬动力”。

如今,“楼下有约 幸福议事厅”不仅成为议事协商平台,也成为了邻里相识的“纽带”,让治理变成了全体居民的“大合唱”。

(本报通讯员 张隽)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