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津市西青区以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为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多场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新路径,打造出一批“空间有用、服务实用、群众爱用”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从“中心”走到群众“心中”。
“小办公大服务”
彰显便民理念
“咱们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完太棒了,活动空间比以前大很多,还都在低楼层,现在再来社区办事非常方便,找一个工作人员就全解答了。”提起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新变化,津门湖街道富力三社区居民孙阿姨赞不绝口。
为落实“小办公大服务”理念,富力三社区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空间布局调整,将社区工作者办公场所搬至阁楼,仅在一楼保留“一口式”业务办理窗口,其余低楼层空间均用于打造多功能活动室,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居民。
西青区委社会工作部于2025年制定《关于落实〈关于加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管理使用的意见〉的措施(试行)》,其中围绕规范建设、完善管理、强化使用三部分明确了18条具体要求,进一步强调“一室多用”“小办公大服务”等管理原则,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提升改造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基于客观现状,对西青区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全面梳理、分层分类,协同乡镇(街道)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阵地提升改造的最优方案,提出“分类实施,重点打造,示范引领推进”的总体工作思路,将全区147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划分为重点打造、微调、储备三个层次,构建了提升改造工作的明确梯次。截至目前,2025年重点打造的14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已初见成效,90个微调社区正循序渐进。西青区将用2~3年实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水平整体提升。
“空间换服务”
盘活阵地资源
“妈妈,你看我编的小猫会跳舞。”60余名孩子在为期4期的编程课中完成人生首个代码作品,这样的场景并不是在专业的编程课培训班上,而出现在辛口镇新惠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内。
新惠园社区基于对居民需求的精准画像,利用“空间换服务”,撬动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构建起“公益普惠+低偿便民”的服务模式,使原本落满灰尘的舞蹈教室摇身变为亮堂的编程教室,让旧空间焕发新活力。
通过“空间活化——服务供给——居民反哺”的可持续机制,盘活社区阵地资源,与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等开展共建,已成为西青区各乡镇(街道)提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效能的首选。
西青区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共建服务的社区达55个,服务内容涉及养老服务、青少年成长、文体娱乐、志愿服务、健康义诊等众多领域,并打造形成精武镇格调松间社区“松间书院”、大寺镇福特纳湾社区“小福邻里坊”、梅江康城社区“社区食堂”等一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创新提升的典型案例,有效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资金”
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社区基金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居民好奇地问。“这笔钱专门用来解决咱们身边的小烦恼。”大寺镇社区科负责人介绍。自成立社区基金以来,大寺镇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载体,不断探索资源多元化筹措渠道。不到一年时间,筹措资金超16万元,大寺镇相继开展文化长廊打造、社区基础设施更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等多个社区治理服务项目,社区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西青区引导乡镇(街道)、社区积极对接社会组织并设立社区基金,构建“财政扶持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社区自筹一点、经营反哺一点”的多元资金筹措渠道,切实增强社区治理能力。制定社区基金设立方案、社区基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进一步规范社区基金设立、管理、使用的具体要求,明确各方在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确保社区基金可以做到专户管理、独立核算、资金安全,把社区基金用到难处、救到急处、落到实处,让每一分钱都能够用在刀刃上。
(本报通讯员 陈宏涛)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