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一张表”传递服务温度(微光成炬)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党员+社区工作者+志愿服务”三方联动机制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创新打造“民情一张表”“乐善服务链”“闲余共享圈”等特色项目,织密服务网,提升了治理效能,传递了服务温度。

利津县整合多方力量,绘制覆盖社区全域的“民情一张表”,精准标注居民信息与需求。“‘民情一张表’如同‘导航仪’,让服务精准送达。”利津街道凤凰社区党委书记陈芳说。在了解到独居老人、行动不便人员等群体的需求后,社区组织党员带头、社区工作者协调、志愿者响应,组建了“窗帘卫士”“银龄帮手”“爱心义剪”等8支特色服务队,其中,特别针对独居老人推出“窗帘守护行动”,社区工作者与老人及其子女协调定下“拉窗帘报平安”的约定,党员楼栋长每日巡查,志愿者温情关注守护,为老人们筑起了安全“心”防线。同时,社区为60余名行动不便人员提供帮办代办,为100余名行动不便居民提供定期健康监测与关怀,确保需求精准对接、服务有效送达。

为聚焦“一老一小”重点需求,凤凰城街道凤仪社区精心打造集自助餐、健康、文娱于一体的“乐善服务链”,为居民构建起触手可及的全方位关怀网络。

“我们有效整合各方资源,通过党员带头服务、社区工作者支撑,成功构建了社区服务新生态,形成了‘乐善餐厅’里‘共享灶台’的邻里欢聚、健康屋中‘家门口问诊’的便捷守护、工坊内‘老幼同乐’的文化传承。特别是医护、教师等众多志愿者踊跃参与和无私奉献,为这条服务链注入温暖与活力,使其赢得了居民的广泛赞誉。”社区党委书记刘辰感慨道。

独居老人张奶奶不仅在“乐善餐厅”解决了吃饭难题,更找到了“家”的归属感,成了这里的常客;社区工作者积极链接优质医疗资源,推动健康屋累计服务居民超千人次,将关爱送到居民身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堂则实现了“一老一小”的双向奔赴,不仅点亮了老人多彩的退休生活,丰富多样的社区活动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如何把居民家中的闲置物品变成社区共建的“催化剂”,打造“闲余共享圈”?利津街道文苑社区党委书记王海霞说出答案:“资源动起来,人心才能聚起来。”文苑社区打造的“闲余超市”,正是盘活旧物资源,巧妙地将邻里互助与社区居民自治拧成一股绳。不仅是一个旧物循环的平台,更成了一个汇聚人心、激活自治的活力站。“闲余超市”高效运转的关键在于协同发力,党员牵头商议,建立透明公开的捐赠、认领、积分兑换制度;社区工作者规范流程,设计简洁实用的积分体系;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组成的运营团队负责旧物收集、宣传推广、积分兑换与管理。开业一年,“闲余超市”便流转闲置物品500余件,不仅让旧物找到新主人,更精准地为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问题。

志愿者李大姐道出心声:“在家门口帮着整理下东西、服务下邻居,就能攒积分换点实用的物品,大伙儿都乐意来!”捐赠、兑换、服务的过程中,居民互动多了,邻里情谊浓了。在整理物品、协调兑换、服务邻里的实践中,10余位居民逐渐成为社区事务的热心参与者和骨干力量,从“旁观者”变成了主动关心社区发展、参与议事协商的“当家人”。

“‘民情一张表’导航需求、‘乐善服务链’传递温度、‘闲余共享圈’释放活力,这一体联动的治理链,是‘党员干部先锋带头、社区工作者支撑、志愿者广泛参与’同向发力结出的硕果。”利津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王伟总结道,利津县将持续深化“三方”协同联动,推进精细化治理,筑牢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底色。

(本报通讯员 吴小磊)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