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要素(理论视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当下,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社区作为城市运行的基础单元,不仅是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与基层治理的关键载体,更是提升城市品质、增强社会治理效能的关键要素。

聚焦矛盾转化,为社区发展定标。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在社区呈现多维度投射。居民需求结构从基础性生活保障向高品质、多元化跃升,对文化教育、健康养老、数字服务等领域的期待显著增强。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供给模式,激活治理动能,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驻区单位服务设施共享,引入智慧化服务终端,筑牢基层治理现代化根基。

更新工作理念,为社区治理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亟须理念转型。从工作视野上,实现从“社区事务”向“社会生态”的拓展,将经济发展、风险防控等要素纳入治理框架,通过党建矩阵破解治理资源碎片化困局;在角色定位上,完成从“管理者”到“赋能者”的转变,推动行政职能从“直接干预”转向“规则制定”与“平台搭建”;在多方协同上,构建“四维驱动”机制——政府主导政策供给、市场主体参与服务、社会组织专业支撑、居民自治实践,形成“事务共商、服务共递、成果共享”的治理共同体。

提升教育品质,为社区治理固基。社区教育是加强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对于培育居民文化素养、提升参与意识和能力、增强治理成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推动教育资源共享融合,健全社区教育服务体系,联合社会工作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建社区教育学院,覆盖“一老一小一新”,开设特色定制化课程,打造“家门口的优质课堂”,将优质教育资源精准输送至基层。同时,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培训机构及志愿者力量,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验式工作坊等教学方式,提升服务的专业度与吸引力,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教育的参与者、受益者和践行者。例如,针对老年人开设智能手机使用、健康养生课程;针对青少年开展科普实验、艺术创作活动;针对成年人开设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满足其职业发展需求。

优化文化供给,为社区治理铸魂。文化是社区共同体的精神纽带,高质量的文化活动能够凝聚人心、净化风气、塑造社区品质。社区文化供给要从“政府配餐”转变为“居民点单”,畅通居民需求表达与决策参与渠道,利用数字化平台动态征集需求,实现精准匹配。深耕社区本土文化,挖掘独特资源,塑造共同历史文化记忆,并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品牌活动和创意产品,打造社区特色IP,提升居民凝聚力和社区影响力。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文化阵地,讲好社区故事,增强居民归属感。推动社区文化空间运营创新,以社区书店、咖啡馆等为基础打造“泛空间”,引入专业团队打造社区文化客厅,如举办读书分享会、艺术展览等活动。

引入专业力量,为社区治理助力。提高社区居民自治能力,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方面。在深入调研居民需求、保障社区“烟火气”的同时,应增强社区的“生命力”。根据社区资源禀赋探索发展模式,将闲置场地交由第三方运营,提供托幼、养老等服务,激活空间价值。鼓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专业力量,利用闲置空间打造创客空间等创业平台,支持居民发展社区电商等新业态,吸引和支持青年群体参与基层治理。通过丰富与创新居民自治形式,不仅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更为社区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区治理试点研究课题组)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