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仁怀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建议征集作为创新社会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搭建多方平台、优化办理流程、强化宣传引导、深化成果转化,让人民建议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源头活水”,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搭建多方平台,拓宽民意征集渠道
为广泛倾听群众心声,仁怀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民意征集平台体系,确保群众建议能够及时、准确被收集。
线上平台便捷高效。依托“贵州信访信息系统”和12345政务服务热线,打造“仁怀民声”线上征集平台,收集民声民意。近三年来,累计收到意见建议156670条,人民建议类502条,内容涵盖城市交通堵点优化、老旧小区改造、教育医疗等民生热点。
线下网络全面覆盖。在政府部门、街道(乡镇)设置人民建议征集信箱,每月收集建议150余条。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员与志愿者作用,重点关注老年群体、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诉求。
借助两会扩宽视野。仁怀市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纳入征集体系,借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专业视角和广泛调研,提升建议“含金量”,近三年提炼出1066条高质量建议,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专业性强、前瞻性好的决策参考。
优化办理流程,提升建议办理质效
规范流程明责任。制定《人民建议办理流程》,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与时限要求,要求承办单位在规定时间内书面答复建议人,形成一套严谨、高效的工作机制,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精准分流高效办。收到建议后,市级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建立快速分拣机制,依据内容精准流转至相关部门研究处理。利用智能政务系统实现一键派单,派单成功率达99%以上。
协同攻坚破壁垒。创新“牵头部门+协同部门”工作模式,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工作合力。如酒旅产业融合发展建议,由市文旅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组建专项小组,集中各部门优势资源和专业力量,30天内形成可行性方案。
晾晒反馈促落实。办理进度在政府官网、微信公众号实时公开,市民可随时查询,月均浏览量1000余人次,实现办理过程透明化;办结后,通过电话回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询问建议人的满意度。对于不满意的办理结果,要求承办单位重新办理,并向建议人说明原因。同时,将群众满意度纳入部门考核,进一步强化了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即接即办解民忧。对简单民生诉求,如路灯维修等,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要求承办部门24小时内受理,48小时内办结。这类建议占比40%,群众满意度超90%,快速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梦想入库”留空间。对暂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建议纳入“梦想库”,定期复盘评估。例如修建地铁和高铁等长远规划,为未来城市发展预留空间,待条件成熟优先启动。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科普宣传广覆盖。制作人民建议征集科普宣传片、手册,在政府部门、街道(乡镇)播放、发放。用鲜活案例直观展示建议如何转化为城市发展“妙笔”,提升群众知晓率。
沉浸式体验增认同。举办“走进建议征集”开放日,邀请市民代表参观办理流程;开展“我当一天征集员”活动,让群众亲身体验征集工作,培养人民建议征集的“宣传员”。
主题宣讲聚共识。组建专业宣讲团队,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开展宣讲40场次,覆盖2万人次。围绕老旧小区改造、教育资源均衡、企业营商环境提升等群众关心问题,通过鲜活案例展示建议转化成果,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
推动成果转化,彰显建议实际价值
融入决策献良策。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梳理汇总高频、共性建议,形成10份专题调研报告直送市委、市政府。如采纳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建议,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如今,赤水河流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项目落地惠民生。将可行建议转化为民生项目,近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超10亿元,实施学区学位增设、学校门口天桥建设、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500余个民生工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仁怀市将持续完善人民建议征集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宽民意表达渠道,优化建议办理闭环,推动更多高质量建议转化为惠民利民的实际举措。通过讲好建议征集故事,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合力,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和力量。
(贵州省仁怀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