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矛盾纠纷、优化社区服务、赋能社会组织……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多方共治为路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织密组织体系、激活邻里能人、汇聚社会力量,走出了一条具有崇川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
党建引领强堡垒,搭好联系群众连心桥
崇川区把小区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党小组设在楼栋里,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形成“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联动治理体系。推行“双报到·通通在”机制,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小区治理,解决群众诉求。开展结对共建进社区,下沉共建单位资源,充实小区治理力量,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虹桥街道虹南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辖区内虹桥第三小学学生90%以上都是新市民子女,由于家长工作忙碌,缺少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看护和兴趣培养。为了帮助这些儿童健康成长,虹南社区党委以“党建为核、公益为先、服务为要”的理念,探索实施“‘益’爱‘童’行”关爱行动,发挥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先后吸纳南通市机关党委第一和第四党建片区、崇川区委组织部、江苏银行虹桥支行等10余家企事业单位和公益组织加入关爱未成年人公益服务中。
“这些孩子的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注度较低,孩子们在行为养成、学习方法等方面还需要多多引导和帮助,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特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在职党员白杨说道。
虹南社区通过把党建“红元素”与社会组织“花样”融合,打造崇川区首家“儿童关爱之家”阵地。链接在职党员、共建单位等辖区资源,组建“爱心护苗队”,积极调动辖区关爱流动儿童服务社、南通电大“火柴头”社团等爱心社会组织,提供课业辅导、安全培训和兴趣培养等多样化服务,切实解决“放学后”“假期里”的儿童看护难题。
邻里能人显担当,激活小区治理新动能
为破解基层治理“政府干、群众看”的难题,崇川区深入实施社区能人“星火计划”,形成“选、育、用、励”全链条机制。该计划以“精准选才、科学用才、长效励才”为三大抓手,通过挖掘居民特长、搭建参与平台、完善激励机制,让有热情、有专长的邻里能人变为小区“当家人”。从楼道微改造到停车位规划,从文体活动到公益服务,能人带头、居民响应,形成了“小事不出邻里、难事共商共议”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十八湾社区下辖安置房小区裕景苑一期和二期,居民中老年群体占比高,由于老年居民社交圈狭窄,邻里矛盾频发。为此,十八湾社区通过“主动邀请+居民自荐”的形式,挖掘邻里能人、达人400余人,并按特长爱好分类组建能人活动队伍,每支队伍中均聘任1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引导邻里能人自主开展活动,促进了小区的和谐稳定。
“原来小区里大家遇到问题时常推来推去。现在不一样了,有事大家共同商议一起解决,氛围越来越和谐了。”家住十八湾社区裕景苑小区的徐伯伯说道。
十八湾社区的“闲时社团人,忙时组织人”的工作机制,引导邻里能人队伍主动认领小区治理项目,担任小区“巡逻员”“建议员”“管理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和议事协商。推行“积分制”管理,把邻里能人参与小区治理情况进行量化积分,积分转换为队伍活动资金,形成小区治理良性循环。
多方参与聚合力,绘就服务民生新图景
崇川区推行“一核多方·为民共治”治理理念,由社区党委牵头,联动商家企业、社会组织、新业态群体等多方力量,通过整合资源、下沉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将治理效能转化为“家门口”的便利与温暖。
“以前每次都要特地去医院检查,既费钱又耗时,现在小区链接医疗资源定时开展义诊活动,再也不用跑医院了,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免费的常规医疗检查。”社区退休党员施惠兰说道。
新城桥街道易家桥社区广泛收集居民“需求清单”,通过召开邻里议事会,会同小区居民骨干、邻里理事长及相关利益群体对小区事务进行协商沟通,统筹制定居民需求清单。着重在需求清单领域寻求合作伙伴,吸纳机关部门、社会组织、商家企业、个体等17类主体,签订共建协议,认领需求项目30余个。通过“空间换资源”的合作方式,依托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通过社区阵地功能共享,吸引多方力量为居民提供公益、低偿服务。
“叔叔,真的太感谢了!这么多行李,我正发愁怎么搬回家呢。”南通火车站出站口,大学生小林看着主动迎上来志愿接送返乡大学生的“雷锋车队”司机张师傅,惊喜地说道。
今年以来,南通市崇川区依托“新治力”六大行动,鼓励外卖员、网约配送员担任兼职网格员、加入志愿服务队等形式,逐步构建起1个区级总队、16个街道分队和N个站点小队的“1+16+N”志愿服务队伍矩阵。
南通市崇川区通过搭建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形成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与居民的紧密联动,让“小力量”汇聚成“大能量”,将分散的资源整合为服务民生的强大合力,让基层治理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