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海门区:

多方聚合力 筑就“幸福湾”

费婕 毛慧青 王凯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以深化全国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为契机,构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公益慈善资源协同机制,有效推动基层治理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蹚出一条具有海门特色的基层善治新路径。

党建引领,树立社区治理“先锋塔”

家住东风新村105幢701室的退役军人袁师傅,长期被“爬楼难”困扰。到社区报到开展入户走访的在职党员王震了解该情况后,第一时间向小区所属的东风新村社区党总支反映情况。社区党总支书记方海燕带队深入调研发现,105幢12户居民中,有7位65岁以上老人,“加装电梯”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

群众有诉求,党组织就要有行动。一周内,东风新村社区党总支搭台,对接区住建局、市监局、供电公司职能部门,邀请工程专家、旧房改造技术人员提供专业指导,同时组织105幢居民参与。围绕“加装电梯”开展了3次专题协商,统一了加装电梯意见,论证了加装电梯方案,通过了各楼层出资补偿办法,成立了“105幢‘一梯直达’工作小组”。3个月后,东风新村首台加装电梯顺利投入试运行。

党建引领,就是要发挥党组织举旗定向、统筹协调作用,把党员、能人、群众各种力量集合起来,办好群众关切的事情。海门区持续增强村(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依托“‘海’好说”基层小微议事平台、“民生实事小黑板”等载体,强化组织联建、活动联办、事务联议、队伍联育、平台联用、机制联推,集众人之智,成众人之事。今年以来,海门区已解决“老小区屋顶维修”“加装充电桩”等民生实事450余件。

多方携手,奏响社区治理“和谐颂”

“小修小补”利润微薄,属于那种不常需要、但要用时又急缺的“低频刚需”业态。随着城市加速更新,曾经街头巷尾常见的修补摊越来越少,居民们常常陷入“想找修补摊,却怎么也找不到”的尴尬。海门街道党工委组织各社区摸排匠人能人,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起了“一间铺子”,为群众提供衣物缝补、家电维修、开锁换锁、便民理发等生活服务,现已逐步推广至40间。

在理想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的“四点半课堂”,8岁的程程正全神贯注地在退休教师秦奶奶的辅导下写作业。程程的妈妈黄女士感慨道:“社区提供托管服务,不仅免费还有专业老师辅导,真是解决了我们双职工家庭的大难题。”

问题的解决,得益于理想城社区党总支充分整合辖区公检法机关、爱心机构、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等多方力量,聚焦延时托管、普法教育、心理关怀等5大服务场景,固定3名专业社工负责课程规划与安全管理工作,3位退休教师发挥余热提供课业辅导,联动司法部门开设“法律微课堂”,邀请社会组织“智慧父母”开设“海星家园”青少年心理课堂,引导辖区培训机构每周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辖区儿童开展一次阅读绘画等素质课程,推动辖区资源与社区阵地的双向融合。

海门区始终积极践行构建“社区搭台、社会组织协助运营、社工精准服务、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资源多元融入”的协同机制,通过制定社会组织参与村(社区)基层治理“白名单”,实现了从“社区独唱”到“社会合唱”的转变。

做实服务,开辟社区治理“新航道”

上午十点半,解放西路社区的“幸福食堂”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宋维贤老人手提保温饭盒,脚步轻快地踏入“共享‘食’光”幸福食堂。他从志愿者手中接过两荤两素一汤,满脸笑意地说道:“以往老两口做饭总是随便应付,如今下楼就能吃上热乎饭菜,女儿也更安心了!”这个面积不足百平方米的食堂,成为社区里最为热闹的“居民会客厅”。

解放西路社区共有常住人口6261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有1298人,占总人口的20.73%,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202人,空巢、独居老人做饭困难、吃饭氛围冷清的问题由来已久。面对这一情况,解放西路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采取“社区出地、市场出资、社会出力”模式,整理出党群服务中心附近闲置用房做餐厅,由满庭芳酒店“成本价”供餐,请社会组织“益生公益”组织志愿者无偿运营服务,委托“小哥”志愿者顺路送餐上门,推动居民家门口“幸福食堂”开张营业。目前,食堂每日接待用餐人数达80人次,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难题,解放西路社区也获评“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快过年了,维修师傅都回老家了,水管漏了谁来修?”今年春节前,家住海南新村109幢501室的陈培娟看着楼下401邻居家天花板的水渍,急得直跺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点开了“海门爱帮忙”小程序。当天,穿着蓝色工服的丁师傅就带着工具上门了,10分钟60元换了三角阀,止住了漏水。2024年以来,海门区属国企江苏海鸿集团联合海门爱帮忙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开发“海门爱帮忙”微信小程序,提供水电工程、设备维修、锁具服务、家政服务、车辆服务、房屋工程、生活照料等7大类、50多个小类的生活服务项目。平台开通以来,已受理百姓求助和咨询7500多单,覆盖人群35万余人。

南通市海门区聚焦群众所需,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有效实现资源整合、人心聚合,实现社区服务常态化、可持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