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啊,这周三的鱼丸汤要不要多留点?陈阿婆上次念叨着没吃够呢。”一大早,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街道的社区工作者花芹芹刚到社区,就被爱心食堂师傅叫住。她翻开那本磨得发亮的深蓝色《民生服务台账》,在第37页陈阿婆的名字旁画了个小圆圈:“记着呢,上次送汤时她就说牙口不好,鱼丸软和。”这本跟着她跑了三年的台账,密密麻麻记着156户特殊家庭的“心头事”。
南通市如东县聚焦党建引领多方共治,把党的组织优势化作走家串户的脚步,将“民生账单”折算成千家万户的“幸福清单”。
专业力量向下扎根
“王奶奶,您上周说血压有点高,今天社区医院的李医生正好在党群服务中心坐诊,我陪您过去看看?”城中街道的社区工作者康胤玉掏出手机,点开“特殊群体健康监测”小程序,屏幕上立刻弹出老人最近三次的血压记录。这是如东县社区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场景,系统化培训让他们摆脱了“凭经验办事”的局限,转向用专业方法精准回应群众需求。
如东县将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持证社区工作者比例纳入党建考核硬指标,县财政兜底培训费,出台奖励补贴政策。3年培育出1565名持证社区工作者,其中1人晋级高级社工师。2024年,在南通市首届社会工作人才专业技术大赛中,如东县分别荣获个人和团体二等奖。
如何让专业队伍催生精准服务?如东县创新“三维联动”需求调研法,让民生需求从“模糊表述”变为“量化指标”。
入户摸排全覆盖。48名社区工作者3个月内完成特殊群体走访,建立“独居老人健康监测”“困境儿童成长档案”等类别电子台账,动态更新服务需求。
数据共享破壁垒。联动公安、卫健、民政等6部门部分共享基础数据,通过汇总分析初步识别失能等级、心理风险等重点信息,为精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多方会诊定方案。推行“1+3+N”评估机制,由1名社区工作者牵头,联合党员骨干、社区能人、专业志愿者等28支服务团队,将独居老人“想吃口热饭”的简单诉求,细化为“助餐+助浴+定期陪诊”的综合服务包,全年累计生成个性化服务方案3200余份。
精准服务向上生长
需求清单变服务菜单,党建引领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如东县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梳理出52个民生服务项目,实现“资金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需求转”。
针对失能老人,构建“中央厨房配餐+党员志愿者助浴+签约医生视频问诊”服务链,日均送餐300余份,月均助浴120人次。关注空巢老人心理需求,组建由38名持证心理咨询师和200余名党员组成的“亲情陪伴队”,累计开展心理干预412人次。87岁的张爷爷住在城中街道碧霞社区,他在日记里写道:“这些佩戴党徽的‘娃娃’天天上门,家里又有了热乎气儿。”
“以前放学回家,屋里冷冷清清的,现在‘家校社共育课堂’比家里还热闹。”12岁的留守儿童小杰说。教师党员驻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把课堂搬到了孩子们的家门口,1200名像小杰这样的留守儿童在这里写作业、读课外书,覆盖率达92%。6岁的孤儿小乐与如东青年慈善超市“青年家长”陈永红结对,从开始见人就躲,到现在每周期盼与陈永红见面。现在,小乐的话渐渐多了,见了邻居会主动问好。项目能暖心,离不开“钱袋子”的硬支撑。如东县实行“公益创投+微关爱基金”双轮驱动,让服务落地更有底气。2024年公益创投会上,“独居老人紧急呼叫设备安装”项目刚讲完需求,9家企业当场举牌认捐,98万元善款让12个项目迅速启动。现在陈阿婆家的紧急呼叫器就挂在床头,她总说“按一下,五分钟就有人来,比啥都安心”。同时,“微关爱基金”也让困境家庭“喘口气”,解了他们的难题。
长效机制向外延展
只有实现机制造血,才能让温暖细水长流。如东县栟茶古镇的面馆老板老杨,每天面馆打烊后都往“慈善捐款箱”塞钱。这是200家商户的约定,捐出3%营业额,2024年共攒下60余万元。栟茶古镇的“慈善微基金”模式,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又为社区治理提供了资金支持,形成了“文旅搭台、慈善唱戏”的可持续发展路径。32家商企投入1.2亿元参与社区更新,“沁垣书吧”“半亩方塘”等8个网红社区治理空间应运而生,成为居民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好去处,也实现了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党建引领多方共治的力量在如东县各个社区充分展现。
监督机制更是把每分钱花在刀刃上。服务满意度怎么算?党员代表、居民代表、专业机构坐在一起定了规矩:被服务对象打分占50%,第三方评估占30%,居民评议占20%。2024年98.2%的满意度背后,是张奶奶在“亲情陪伴”反馈表上画的笑脸,是小乐在意见本上写的“谢谢”。
从花芹芹《民生服务台账》上的铅笔批注,到社区食堂里升腾的热气,南通市如东县用党建红线串起民生账,算的是柴米油盐的实在,记的是千家万户的舒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