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事、息访、息讼做实矛盾化解

重庆市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地,集库区、山区、农村于一体,基层治理面临挑战,在县委社会工作部统筹协调下,巫山县联动县委政法委、县信访办等部门,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实施“三息工作法”(网格息事、案结息访、溯源息讼),整合“八方力量”,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模式,推动形成“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不上交”的善治格局。

网格息事:激活网格“微细胞”

巫山县科学划分网格,着力构建“全域排查发现、就地及时化解、强化转办预警”闭环运行机制,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从刚性管理向柔性化解转变,努力推动矛盾纠纷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全域排查,织密感知网络。建立“党员中心户+网格员+志愿者”联动模式,推动864名镇(街道)干部下沉网格,组织带动1200名网格员常态化开展“早巡夜访”。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整合“小院家”小程序、微信群等渠道,实现群众诉求“随手拍、即时传、高效达”,确保各类矛盾纠纷、风险隐患及时发现。此外,动态更新的《问题清单》和《民情日志》成为精准治理的“活地图”。

自治化解,彰显治理温度。全面推行基层议事协商机制,依托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规范落实“四议两公开”,引导群众自我管理。建立党务、村务、法律服务事项分流机制,成立监督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将议事协商融入基层治理实践。设立“调解室”“评理室”等调解阵地1500余个,培育“和事佬”志愿服务队340支,推动800余名驻村民警、1757名人民调解员和法律顾问下沉网格,用“乡音乡情”解“邻里纠纷”。

转办预警,筑牢风险防线。对排查发现的疑难复杂性矛盾纠纷,运行“转办+预警”机制,充分发挥网格前端感知预警作用。网格3日内无法化解的纠纷,转办至村(社区);村(社区)24小时内无法解决的,迅速上报镇(街道)。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打通司法、公安等部门数据壁垒,构建“数据云上流转,矛盾格中化解,事件线下办结”的数智治理格局。严格执行“首接负责制”,创新推行矛盾纠纷“一事一码”管理,确保群众诉求“有人管、管到底”。建立“红橙黄”三色预警机制,配套应急处置预案,对可能升级的纠纷即时上报、精准干预。

案结息访:凝聚共治“向心力”

巫山县着力打造“源头防治、分级处置、条块协同”的联动化解链条,打破条块分割,联动多方力量协同作战,强化法治保障和复盘问效,推动资源力量下沉,确保“大事不出镇街”。

强化源头防治,前移风险关口。建立民情分析研判和矛盾纠纷联席会议协调制度,整合“信访解民难”智慧信访系统、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数据资源。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定期组织召开民情分析会,对网格上报和平台汇聚的重大风险隐患等进行科学研判、风险划级,制定防治预案。前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等,组织自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综合评估。对村集体“三资”管理、土地流转、“三变改革”、集体经济收支等民生事项,严格落实民主决策程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或经村民代表大会评议通过。

强化分级处置,压实化解责任。有机整合基层党员干部、社会组织、企业商户、志愿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商会、新就业群体、业主委员会等“八方力量”,凝聚共治合力。落实“接访即办”要求,建立信访事项分级分类处置机制,明确任务交办、督办和转办流程,镇(街道)对村(居)上报事项原则上10日内办结反馈。做实镇(街道)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和“一案一专班”包案化解制度,建立信访与民生实事联动机制,对高频事项开展专项治理,推动共性问题批量解决。

强化条块协同,提升联动效能。对跨区域、跨部门的重大复杂事项,严格落实“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明确职能部门24小时响应时限要求,建立健全问题发现、分级办理、部门响应及办理时限可追溯机制。推行“属地牵头人+属事责任人”“双到场”模式,强化属地单位主抓、属事单位支撑作用,协同工作成效纳入双方绩效考核。积极推动专业调解力量下沉,成立16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全覆盖物业、征拆、医患等重点领域,建立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快速通道,为化解成果提供法律保障。对因属地属事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导致矛盾激化、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每季度开展复盘分析,启动问责机制。

溯源息讼:构建平安“新格局”

巫山县着力构建“前端预防引导、中端诉前调解、后端判后疏解”的全链条法治保障机制,推动源头预防、多元化解、司法终局的治理闭环,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矛盾不上交”。

前端引导化诉源。在纠纷萌芽初期,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整合公安、司法工作人员和村(社区)干部等力量,开展案例释法和案例巡展,并联动县律师协会组织公益律师提供线上法律咨询、线下法律援助。普及“访诉分离”政策,推动法院立案窗口服务入驻县、乡便民服务中心,提供法律诉讼指引和材料清单。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选派1757名人民调解员覆盖全县340个村(社区),引导群众理性选择解纷途径,降低盲目起诉率。县司法所、调委会主动介入适宜调解的纠纷,开展高效诉前调解,节约群众诉讼成本。

诉中服务减对抗。对进入诉讼程序的群众主动回访,持续跟踪案件进展与困难,并建立回访档案,对涉民生案件当事人实行跟踪帮扶。引入志愿服务进行柔性干预,降低当事人对抗情绪,对诉讼周期长、结果未达预期等情况,提供专业心理疏导与法律帮扶等志愿服务。对涉众型、民生类案件开辟“快立、快审、快结、快执”一站式通道,实行优先办理。广泛应用电子送达、在线庭审等技术,2024年全县涉企类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4.04%,企业诉讼成本降低20%。

后端治理防回流。建立镇街与法院、信访办信息共享机制,共享败诉方风险评估信息,通过司法建议推动源头整改,对败诉方做好释法明理,引导依法维权,严防“诉讼转回信访”。对“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确有困难的当事人,联动司法、民政等部门,启动“司法救助+社会帮扶”计划。构建“社会信用+社会治理”体系,实施“红黑榜”典型做法,对积极履约当事人给予诚信激励,对拒执者采取信用惩戒措施,以信用力量捍卫司法权威,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治理之道,贵在得法,重在落实。巫山县以“三息工作法”为针,“八方力量”为线,在巴山渝水的基层治理中穿针引线,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响应迅速的源头治理之网。

(任尊辉)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