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社区到乡村田野,从校园课堂到医院病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以专业化服务回应民生期盼,与志愿者协同联动激活基层治理末梢。随着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十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志愿者两支队伍正在八桂大地持续书写“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温暖篇章。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力量。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人才培育、服务拓展与融合联动,着力建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队伍,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注入强劲动能。
创新机制:打好人才培育“组合拳”
广西坚持高位统筹,自治区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把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列入专门人才培养范围予以专项支持,系统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顶层设计强支撑。出台专门方案,从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四方面提供制度保障。实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十百千万”工程,组织在全区范围内推进10个以上重点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选育100家以上枢纽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整合开发1000个以上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培养10000名以上高素质社会工作专业专业人才,畅通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社会治理途径。
协同发力扩队伍。全区有12所院校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与广西医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推行“部门协同+市县联动+考点下沉+培训覆盖+宣传动员”五位一体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组织模式,首次在南宁外增设3个考点,2025年全区报考人数超5.4万人,同比增长66.3%。
多样培育提能力。深入实施“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选派40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赴马山等5县,在提供专业服务中培育当地的专业力量。启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带头人培养计划,支持首批25名带头人在人才培养、项目实施、督导研究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实行分层分类培训,自治区举办线上线下各类培训班,有效提升一线人员专业硬实力。
激励保障增活力。各地积极落实激励保障,部分市(县、区)对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人员给予一次性补贴。北海市探索打通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进入街道领导班子的通道,拓宽职业发展空间。截至目前,全区共有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2.04万人,各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总量达2.77万人。
专业深耕:拓展服务民生新场景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价值,根植于服务效能。广西持续推动社会工作服务从传统领域向学校、医院、重大项目等多场景延伸,精准对接民生需求。
守护“朝阳”促成长。“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孤岛,直到陈社工握着我的手说,我们一起想办法。”柳州厌学少年小昕母亲的感言,印证了学校专业社工的力量,通过15次专业陪伴,小昕最终重返课堂。广西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参与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局面。柳州市在31所中小学引入专业社工,构建“专家+教师+团干+专业社工+职能部门+志愿者”协同模式,城中区实现“驻校社工”全覆盖。柳州市青紫荆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累计为3万余名学生提供心理疏导等专业支持。
抚慰“病痛”显仁心。印发《广西推进医疗机构社会工作实施方案》,系统推进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规范化、体系化发展。在全区范围内从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中遴选试点单位,在帮扶患者就医、调解医患关系、助力患者享受健康生活等方面发挥专业优势。自治区人民医院创新“身心社灵”全人关怀模式,为肿瘤患者制作《生命故事册》,并建立“心灵码头”为上千名医护人员减压。此外,该院主导编制的3项广西地方标准,为全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树立了专业标杆。
服务大局促和谐。围绕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主动参与、积极作为。钦州市组建“社工情·暖运河”服务队,深入国家重点工程平陆运河项目沿线村镇,为重点人群建档立卡,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关爱帮扶,协助做好搬迁群众工作。
融合联动:激活基层治理新效能
广西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路径,激发“1+1>2”聚合效应,推动多方主体协同共治。
党建引领聚合力。坚持党建引领,动员更多力量协同参与公共事务、共同提供社会服务。玉林市打造“网格+大数据”模式,引导1.5万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带动“玉事我帮您”等500多支志愿服务队参与基层治理。北海市海城区设置“全科社工”窗口,实现居民办事“只跑一趟”。
数字赋能提质效。搭建智慧平台,优化社会工作服务供给。广西开发“桂志愿”系统,横向联通各部门、各行业志愿服务信息资源,实现了志愿服务信息的全面整合与高效共享。截至目前,全区已有6.5万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入驻该系统,开展近65万个志愿服务项目,服务时长累计超2.6亿小时。柳州市开发“E+学校社工系统”,与驻校专业社工联动,构建“热线+小程序+主阵地”服务平台,成功实现“三分钟楼顶救援”。北流市智慧社区平台通过“线上点单、线下服务”为居民提供康复护理、家居保洁、心理辅导、矛盾调解等服务。
特色服务显担当。探索有机嵌入社会治理的路径模式,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助残帮困等社会服务。防城港市组建“心理专家+专业社工+志愿者”联动队伍,通过热线援助、上门家访化解矛盾纠纷1000多例,实现“事心双解”。梧州市推行“周末志愿服务”计划,组织专业社工与志愿者联动,深入社区、商圈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共同助力基层治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