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垫江县桂阳街道月阳社区2.2万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35%,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196人,独居、失能老人在老年群体中占比38%。老龄化程度深、特殊群体规模大,让老年健康服务成了社区治理的“心头事”。
“以前想体检,腿不利索不说,儿女忙得脚不沾地,去医院排队能把人熬垮。”独居老人王大爷念叨过去的难处。社区里像王大爷这样的老人不少——辖区60%的老人患慢性病,但年体检率仅为42%,独居老人主动体检率更是低至15%,18%的老人因预约复杂、行动不便干脆放弃。独居缺陪伴、失能需床旁服务、认知障碍盼引导,再加上原有服务碎片化,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总像隔着层“窗户纸”。
如今,这层“窗户纸”被月阳社区的“移动体检车”志愿服务项目捅破了。月阳社区以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为抓手,开展“移动体检车”志愿服务项目,这辆车成了老人们的“健康摆渡车”。月阳社区党委书记唐炼华坦言:“老人的健康是天大的事。我们就是要靠党建把各方拧成一股绳,把健康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暖到心窝里。”
党建引领聚合力,织密健康防护网
走进月阳社区,“移动体检车”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穿着的红色马甲格外亮眼。这支由80人组成的队伍,整合了共建单位党员、医护专业社工和热心居民,由社区党委牵头成立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管理,构建起“党建引领、部门协同、专业社工赋能、志愿联动”的服务网络,推动辖区养老服务资源高效整合与精准投放。
“小邓啊,又来啦?”每月一次的“入户问需”,让专业社工小邓成了社区里的熟面孔、老年人的贴心人。社区为300余位老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按行动能力和健康需求分成“自主行动型”“半失能型”“失能型”,量身定制服务方案:自主行动的定期监测送科普,半失能的上门或陪同体检,失能的直接床旁服务。“他们记着我的药啥时吃完、什么时候复查,比我自己还上心。”半失能的李奶奶指着档案本笑着说。
精准服务的底气,源于一支专业化队伍的培育。社区联合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每两个月组织志愿者开展一次“理论+实操”培训,医护专业社工手把手传授血压测量、应急处理技能,已掌握技能的志愿者则带着新手在实践中锤炼本领。
合理分工定职责,闭环服务暖人心
“张大爷,下周三上午体检,我帮您约9点的号。”体检前一周,志愿者的提醒电话打到老人家里。线上微信群发通知、线下楼道贴告示,再加上“微信自助预约+志愿者代约”双通道,老人们再也不用为“记不住、不会约”犯愁。
体检当天,“移动体检车”旁设置了候检休息区,登记引导组的工作人员核信息、发表单,陪同帮扶组的工作人员全程陪护。半失能老人被稳稳背上车,轮椅上的老人有人推,失能老人则由社区工作者、医疗专业社工、志愿者组成的“3人专属服务队”带着血糖仪、心电图仪上门做检查。“知道老人动不了,他们扛着设备爬五楼,汗水顺着脖子流。”失能老人陈爷爷的儿子感动得红了眼眶。
体检报告出来后,志愿者变身“翻译官”:“您的血糖稍高了点,得少吃糖”“血压波动好比水管压力,别太急躁”……他们耐心讲解,确保每位老人都能快速掌握自身健康状况。他们对指标异常者发放标注有复查时间、饮食建议的“健康提醒卡”;对慢性病患者,则科学制定含用药、饮食、运动等方面在内的个性化健康管理计划,满足老人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长效机制作保障,协同发展促提升
“服务10小时能换一次专项检查,值!”志愿者小周点开“志愿服务积分联盟小程序”,上面的5500分是大伙儿共同的“成绩单”。积分能兑体检项目、药房购药折扣,激发了志愿者的参与热情。
服务好不好,老人说了算。社区组建的监督评估小组,每月通过打电话、发问卷的方式对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估,老人们提出的“候检区加个风扇”“报告解读再通俗点”等建议,很快就有了回应。“银龄健康服务热线”更是24小时在线,普通咨询当场答,复杂需求一天内对接,紧急情况直接联动医院,做到“事事有回音”。
如今,月阳社区的“移动体检车”志愿服务项目已累计服务1500余人次,老年人体检率提升30%,慢性病急性发作急诊率降了三成,服务队成员也从最初的50人增扩至80人,群众满意度超95%。从健康监测到健康服务,从体检服务到心理慰藉,这辆车不仅载着设备,更载着社区对老人们的满满心意,在守护银龄健康的路上稳稳前行。
月阳社区作为垫江县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的试点社区,已探索出一条务实有效的路径。“下一步,垫江县将以月阳社区的实践为基础,进一步总结经验、复制推广,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全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垫江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重庆市垫江县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