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365”治理体系,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工作实践)

邵九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江西省庐山市始终紧扣新时代基层治理命题,聚焦基层治理中权责不对等、诉求响应迟滞、问题反复回潮等痛点堵点,创新构建“365”治理体系,通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综治平台、围庐夜话党群议事平台“三大平台”前置感知,村(社区)、小区、景区、园区、校区、湖区“六区共治”精准发力,源头预防、双向预警、协调响应、复盘分析、“五化”协同五项机制闭环运行,推动治理模式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升级,探索出一条具有庐山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构建三大感知平台,架起党群连心桥。着眼打通信息壁垒、畅通诉求渠道,激活“三大平台”感知末梢,打造民意响应“快车道”。综治中心强整合。整合政法、信访等力量,打造矛盾纠纷调解、风险研判、平安建设“三位一体”枢纽站,积极推行“1+9+N”调解模式,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0%以上,有效遏制“小事拖大、矛盾上行”。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提效能。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建立市领导“每月听诉”、局领导“每周回访”制度,推行“即接、即转、即办、即督、即评”全周期管理。市领导牵头攻克旅游服务等高频诉求,工单按时接收、转办、满意率均达100%。“围庐夜话”零距离。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首创线上线下双轨模式:线下“围庐夜话”恳谈会走进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线上“围庐e办”小程序实现诉求一键直达,干什么群众提、谁来干群众议、怎么干群众定、怎么样群众评,营造“有困难尽管说、有疑虑直接说、有建议大胆说”的良好氛围。

实施“六区共治”方略,织密基层治理网。聚焦村(社区)、小区、景区、园区、校区、湖区等六个重点场景,针对不同区域治理特点和难点,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村(社区)治理强根基。建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推行“坐班+上门”服务机制,实现治理重心下移,推动服务触角延伸至“最后一米”。小区治理优服务。聚焦物业管理,抓好物业服务企业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有效提升小区环境和物业服务质量。组建党员比例过半“红色业委会”47个,住宅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100%,解决停车难、维修慢等问题。景区治理树标杆。深化党建工作网格和景区管理网格“双网合一”改革,选派246名人员下沉网格,开展护旅行动。建立“12345+400”机制,推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与庐山文旅控股集团“400”咨询投诉平台深度融合,游客投诉响应时效压缩至15分钟,打造“放心游庐山”金字招牌。园区治理促发展。高标准打造工业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专窗,开展企业陪伴服务,审批时限压缩40%。市领导牵头每月开展帮办理证照、帮融资、帮建厂房、帮招工、帮开拓市场“五帮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融资等难题70余件。校区治理筑防线。聚焦反校园欺凌、反电信诈骗,全面推进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提升,安装一键报警装置408个,持续优化校区治理,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校园安全满意度达98.6%。湖区治理优生态。建立跨区域联勤联动中心,成立乡镇综合巡湖队,开展联合执法,建立“河湖长+警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湖区生态持续向好。

创新五项工作机制,贯通治理全链条。聚焦“预防、预警、研判、处置、复盘、整改”六个环节,构建矛盾风险防范化解闭环。建立源头预防机制。严把科学决策关、纠纷调解关、司法公正关、依法履职关、问题化解关、协调联动关等六大关口,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前置化解矛盾隐患。建立双向预警机制。深入开展“进圈入群”行动,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风险预测模型,设置民生诉求、安全生产等9个预警指标,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建立协调响应机制。高效运行“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建立“哨源收集——分级响应——协同处置——考核评价”全链条体系,办结时效提升35%,合力破解基层“看得见管不了”困境。建立复盘分析机制。建立重大事项稳评和事后复盘机制,对重大事件、舆情、矛盾及时“回头看”,汲取教训堵漏洞,总结经验促提升。建立“五化”协同机制。聚焦复盘分析漏洞,建立问题整改工作台账,持续推动网格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集成化作战、智能化治理协同提升,持续筑牢基层治理根基。

(作者系中共九江市委常委、庐山市委书记)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